灼热窑火映照下,熔融的琉璃液体在老师傅手中仿佛有了灵性,经吹制、塑形、冷却,造就令人屏息的剔透之美——8月15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非遗承薪火,青春绽芳华”实践队成员们屏息凝神,目睹了千年技艺在当代炉火中涅槃重生的奇迹。这一次,实践队深入琉璃工坊与文旅一线,探寻这古老艺术照亮非遗传承之路、点燃区域经济跃动的蹊径。
千年窑火映匠心,传承之路遇新题
琉璃,这“火里来、水里去”的造物,在博山流传了千年。实践队踏入当地老工坊,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气息。一位鬓发染霜的老师傅手持长管,凝神吹制一件琉璃瓶,汗珠沿着专注的皱纹滑落,其技艺是时光与心血的沉淀。然而在走访中,多位传承人坦言面临困境:坚守传统手工意味着高昂成本与有限市场,而年轻人对高温辛劳的望而却步更使技艺面临断代之虞。
在面向当地居民及游客的问卷调查中,数据透露出令人忧喜参半的现实:近65%的受访者认可琉璃为本地文化象征,但表示会购买琉璃工艺品的比例仅占约32%。这清晰揭示了一个断层:文化认同未能顺畅转化为实际的消费支持与传承动力,传统工坊亟需在时代浪潮中寻找新航向。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行问卷调研。刘若涵 供图
文旅搭台艺生辉,流光溢彩焕新生
令人欣喜的是,博山正以文旅为针线,巧妙串联起琉璃的过去与未来。实践队走访发现,当地将古窑址、琉璃博物馆与现代化工坊集群有机整合,构建起“可观、可触、可感”的沉浸式琉璃文旅动线。
在“西冶工坊”体验区,实践队员亲历了从熔料到成型的奇妙过程。在红叶柿岩等热门景区,琉璃元素已巧妙融入景观小品、特色路灯甚至文创雪糕设计,传统符号被赋予了鲜活的时代气息,成为游客镜头中频频驻足的风景。景区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引入琉璃元素后,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延长了1.5小时,相关主题民宿与餐饮预订率显著提升。” 文旅如同一条引信,正重新点燃琉璃沉睡的潜力,使其在当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热度。
▲图为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非遗点亮致富路,古艺今用谱华章
琉璃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结出惠及民生的丰硕果实。据实践队收集的数据,琉璃主题景区与工坊周边带动新增就业岗位逾2000个,其中不少是掌握基础技艺的本地青年。一位从大城市返乡、如今在工坊担任导览员的青年对队员们说:“以前觉得老手艺没前途,现在家门口既能传承文化,收入也稳定,心里很踏实。”
在琉璃主销店铺,实践队观察到游客对融入实用设计的茶器、花器、精巧首饰尤为青睐。实践队开展的一项专项问卷显示:近80%的游客对参与深度琉璃体验项目表达了浓厚兴趣,其中愿意为高质量文化体验支付合理溢价的比例超过一半。这证明文化深度与体验价值正成为撬动消费的新支点。琉璃产业正从单一工艺品制作向集展示、研学、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华丽转身,古老窑火淬炼的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一条日益宽广的共同富裕之路。
▲图为售卖的淄博琉璃工艺品。刘若涵 供图
当实践队在博山琉璃的光影中结束行程,更深信非遗传承的密码不仅藏于古老技法,更在于找到与时代脉搏共振的方式。琉璃的文旅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以文化为魂,以体验为桥,传统技艺便能穿越时光隔阂,于当代生活沃土中重焕灼灼生机。(通讯员 章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研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