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迹寻踪迤沙拉:三代共话推普路,云端赋能筑心桥

发布时间:2025-08-20 11: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永希 潘城冰 王曼   阅读 1.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潘城冰、王曼、李永希) 8月12日,攀枝花学院“言传彝乡·语润攀西”中华一家亲推普实践团奔赴迤沙拉村开启推广普通话的生动实践旅程,旨在帮助该村落的居民了解普通话推广的意义,深化对普通话的认识,以及提高普通话的使用能力。通过精准定位老人、中青年与儿童家庭三类群体,实践团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文化互动活动——“声”迹寻踪,在走访村民挖掘乡土记忆和普通话力量的同时,架设起普通话推广的桥梁。


听长者讲古授彝语,看青少携童声共推普

实践团队深入迤沙拉村的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重点走访村中长者。老人们热情分享了珍贵的村落记忆与方言故事。交流中,实践团员了解到,“迤沙拉”在彝语中意为“水漏下去存不住的地方”。老人们还传授了简单的彝语,如问候语“诺苏”(你好)和表达思念的“阿尼古”(我想你)。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老人们讲述的“南中之乱”与“洪武平滇”两大历史事件,深刻塑造了迤沙拉村的过往。作为古南丝绸之路拉乍古渡的重要驿站,村落自古便与汉族频繁交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交融。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使得当地彝族老一辈对汉语普通话持有较高的接纳度。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走访大街小巷询问村内青年对于普通话的看法。

相较于老一辈,村里的中青年群体对与村落语言文化的了解没有那么多,但是对于普通话实用价值认知却更深。无论是村内经营还是外出经商,流利的普通话已成为他们沟通各地客商、拓展生计的必备技能。与此同时,普通话推广的成效在下一代身上尤为显著。村中儿童自幼儿园起便接受普通话教学,普通话已成为他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孩子们不仅在校使用,更将普通话习惯带回家中,无形中带动了父母乃至祖辈一起练习,成为家庭内部推广普通话的“小老师”。在走访时,实践队员们不仅询问了当地的语言文化故事,也向村民们分享了学习普通话的优质线上资源。

“一对一”指导进家门,优质资源“云”共享

首先由一位实践队员进行演示,演示之后,团队采取“一对一”模式,耐心指导居民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完成APP下载、安装和注册。居民们在实践队员的协助下,现场体验了模拟测试,并重点练习了跟读与发音评测功能。

技术工具的价值发挥离不开持续的学习实践。实践团队在实操指导环节后,向居民们系统梳理并推介了经过筛选的优质线上普通话学习资源,如如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字网”、国家语委指导项目等提供的免费标准音视频教程及学习资料库。同时特别建立了活动专属的线上交流群,作为后续答疑解惑、学习打卡和经验分享的即时平台。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向摊贩老板介绍普通话学习app。

同时,团队也分享了专为儿童设计的、经过筛选的线上普通话学习平台和资源库链接,包含动画儿歌、国学启蒙、拼音学习等丰富内容,供家长根据孩子兴趣灵活选用。这一举措不仅着眼于提升儿童自身的普通话听说能力,更在于通过家长在家庭内部构建起支持普通话学习和使用的良好环境,为乡村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助力阻断语言能力不足的代际传递,实现语言能力提升从老人到青年再到儿童的全覆盖。正是响应了“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的新时代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永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