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色热土到金色麦田:探寻水电站背后的红色传承与农业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20 11: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殷冠锋 张颖超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队员们在黄棠水电站进行采访队员们参观平江籍开国将军档案史料展队员们参观周令钊美术馆一条路,延伸历史印记;一座馆,辉映家国情怀;一道坝,彰显使命担当。八月的平江,青山巍峨,江水奔腾。8月18日,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脉铸魂·步履新章社会实践团首站走进平江,先后探访周令钊美术馆、平江籍开国将军档案史料展和黄棠水电站,开展调研与采访实践活动。实践团旨在通过探访三地红色印记与建设成果,重点挖掘黄棠水电站的“前世”与“今生”——从建设时的奋斗身影,到如今为周边农田灌溉、农业生产提供坚实保障的担当,讲好平江县水电站背后的奋斗故事、红色传承与助力农业发展的时代精神。

艺术馆里品匠心:艺术与家国的双重画卷

上午,队员们参观周令钊美术馆,深入了解这位平江籍艺术大家在新中国美术设计史上的卓越贡献。虽以国徽设计、人民币图案等国家级创作铭刻史册,却始终将最深的牵挂系于家乡的江河。他与妻子历时四年完成的巨幅彩墨长卷《汨水平江永流芳》在灯光下静静铺展,细致呈现了平江县各个水电站的面貌:白水水电站的堤坝在画卷中央巍然矗立,闸门泄洪的浪花与远处的稻田相映成趣,展现了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从国家符号的设计者,到家乡水电站的深情描绘者,周令钊用十四年的笔耕不辍,践行着“画作不卖,只赠家国”的坚守,也为家乡的农业发展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见证。

▲图为队员们参观周令钊美术馆

将军中悟初心:峥嵘岁月的精神丰碑

随后,团队移步平江籍开国将军档案史料展,重温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在讲解员认真细致的讲解中,队员们重温了三月扑城与平江起义的烽火岁月。平江共走出52位开国将军,他们不仅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和平年代也心系家乡建设,积极反哺桑梓:张震将军在得知家乡要修建公路后,毅然以个人名义捐款支持。这种一以贯之的初心与担当,为队员们立了坚定的精神榜样。

之后,队员们前往平江县档案馆查阅了有关平江小水电的建成、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与文献,对平江水电站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认识,团队进行各项调研将更加有迹可循,为后续行动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图为队员们参观平江籍开国将军档案史料展

水电站里见担当:守护农业命脉的坚实屏障

下午,团队深入黄棠水电站开展实地调研。作为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功能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黄棠水电站堪称平江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在调研过程中,团队重点采访了许管业站长、皮佑群同志和凌琪同志。站长许管业向队员们介绍,水电站年均灌溉农田超10万亩,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保障。面对2024年7月平江遭遇百年一遇洪水的情景:全站被淹、机组停运,形势一度危急,电站职工就凭着一股“坝在人在”的劲儿,硬是用三个月完成了原本需要半年的抢修,赶在主汛期结束前让机组重新转了起来。

▲图为队员们在黄棠水电站进行采访

谈及2024年7月那场百年一遇的洪水,许站长的声音仍带着些许凝重:59岁的退休老党员张烟林,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沟清障的事迹令人动容。而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更与电站深耕一线的党建工作密不可分:每月25日的主题党日,党员们深入田间地头,清淤治污、帮扶困难,以实际行动践行“哪里有困难,党员就在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承诺。此外,队员们还了解到,水电站通过科学调度,在旱季为下游农田精准供水,助力农民增收。这种“小站大爱”的担当,正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红色精神的传承之旅,更是一堂扎根三农的生动课堂。在红色记忆中砥砺初心,在水利实践中感悟担当。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丈量乡土,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颖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