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9讯(通讯员:产文庆 张弛 赖奕霏 卫丁嘉 廉书华)夏末的骄阳炙烤着大别山北麓的层峦叠嶂,却点燃了一群青年学子更为炽热的赤子之心。8月9日至14日,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觅红踪、探红源、铸红魂”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扎根基层的渴望,奔赴“将军故里——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在这片被革命热血浸染的沃土上,展开了一场为期六天、行程紧凑、内涵丰厚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他们以脚步丈量信仰的厚度,以汗水浇灌服务的初心,在追寻红色足迹与服务社会民生的深度融合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
历史回响,精神铸魂。
8月12日清晨,实践队首站抵达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这座矗立在青山环抱中的精神殿堂,瞬间将队员们带入那段烽火连天、红旗漫卷的峥嵘岁月。步入展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锈迹斑斑却寒光犹存的大刀、土铳,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小米加步枪”的艰苦卓绝;字迹虽已斑驳泛黄、却力透纸背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原始歌谱手稿,仿佛仍在吟唱着苏区军民的乐观与坚定;那件打满补丁、浸染着岁月痕迹的红军军装,更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生动写照。队员们在一幅幅定格历史瞬间的照片前长久驻足,在一件件承载着生命重量的文物前屏息凝神。
最令人心灵震撼的,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专题展区。当讲解员深情讲述徐海东大将“满门忠烈”、吴焕先烈士“破家革命”等撼人心魄的故事时,不少队员眼含热泪。实践团成员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革命者用生命和信仰熔铸的丰碑。‘红旗不倒’的密码,就藏在这份为信仰甘愿牺牲一切的赤诚之中。”这场沉浸式的历史课堂,为整个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红色血脉在年轻的心灵中澎湃激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留影)
指尖传情,爱心筑梦。
8月13日上午,实践队走进新县哆来咪艺术学校。面对孩子们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队员们迅速化身“大朋友”。在精心准备的“指尖传情·爱心筑梦”手工课上,队员们成为主角。他们耐心示范,手把手教孩子们用彩纸折叠出一颗颗饱含心意的“爱心”。从简单的对折、压痕,到巧妙的翻折、塑形,每一步都倾注着耐心与关爱。教室里安静而专注,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当一颗颗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立体“爱心”在孩子们稚嫩的小手中诞生时,惊喜与自豪的笑容在脸上绽放。一个小女孩将自己折好的红色爱心郑重地送给教她的队员姐姐,脆生生地说:“姐姐,这颗心送给你,谢谢你教我!”这堂生动的折纸课,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与专注力,更是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关爱、感恩与美的种子。队员们通过这“方寸之间”的艺术实践,将服务社会的“大爱”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小爱”,温暖了童心,也升华了自身的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手工课堂留影)
躬身践履,挺膺担当。
下午,实践队转战至具有深厚革命传统的郭家河乡。在鄂豫皖苏区列宁高级学校旧址,这座见证了早期革命教育艰辛探索的古老建筑,队员们肃然起敬。他们的任务是为旧址内的展柜和陈列设施进行细致的清洁维护。大家分成小组,有的小心翼翼擦拭着布满岁月痕迹的玻璃展柜,清除每一处灰尘;有的认真清扫院落,清除杂草落叶;还有的用软布轻轻拂去革命文物复制品上的浮尘。没有现代化的清洁工具,全凭双手的细致与耐心。汗水很快浸湿了队员们的衣衫,但没有人抱怨。实践团成员一边仔细擦拭着展柜内一本泛黄的旧教材复制品,一边感慨:“触摸历史的感觉如此真切。擦拭的不仅是灰尘,更是对革命教育先驱的一份敬意。守护好这些旧址,就是守护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随后,队伍来到郭家河乡党群服务中心,协助进行环境美化工作。在劳动中,队员们与当地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了解到基层治理的不易和老区发展的新貌。将理论认知与基层实情相对照,队员们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了更切肤的体会。实践团成员抹了把汗说:“在课堂里学理论,在这里感受实践。服务基层,哪怕只是扫扫地、擦擦展柜,也是‘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注脚。”
(图为列宁高级学校旧址)
数字赋能,薪火相传。
8月14日上午,实践队奔赴此行最后一站——新县向阳树艺术学校。汲取了前一日在哆来咪的经验,队员们准备更加充分,形式更具创新性。这一次,他们带来了精心制作的PPT课件,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红色文化精神”主题宣讲课。队员们发挥专长,将大别山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如许世友、李德生等将军的故事)、以及“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转化为图文并茂、穿插短视频的数字化课件。队员们化身为“红色故事讲述者”,用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深情讲述着“红军洞”、“便衣队”等传奇,解读着展馆里那些文物背后的壮烈与忠诚。PPT上鲜活的图片、震撼的历史画面、简洁有力的文字,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课堂上,时而鸦雀无声,沉浸于历史的悲壮;时而互动踊跃,孩子们争相回答关于英雄事迹的问题。当看到PPT展示新县如今绿水青山、安居乐业的美丽画卷时,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堂创新的数字宣讲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成功的红色基因播种。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让抽象的红色精神变得可观、可感、可亲近,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植下了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
(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后留影)(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进行卫生清洁工作)
丹心所向,知行合一
六天行程,步履匆匆,收获满满。从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庄严肃穆的历史回响,到哆来咪、向阳树艺术学校里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与纯真的笑脸;从列宁高级学校旧址里俯身擦拭展柜的专注汗水,到郭家河乡党群服务中心躬身劳动的踏实身影——河大学子们以青春之躯,深刻践行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三下乡”宗旨。
河南大学此次新县“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精心设计的“行走的思政课”,其成功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育人启示:红色基因铸魂是核心。深入革命老区,沉浸式感悟大别山精神,为青年学子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明确奋斗方向;服务社会躬行是关键。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服务儿童、服务基层的实际行动,在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求中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实现知行合一;学科交叉融合增实效。实践队汇聚文、理、工、艺多学科学生,在历史寻访、艺术支教、科技启蒙、志愿服务等多元任务中发挥各自专长,形成育人合力,拓展了实践的深度与广度;情感共鸣激发内驱力。通过与老区人民的深入交流,与乡村儿童的真诚互动,队员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激发其持续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内生动力的源泉。
(图为小小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红色文化)(图为实践团成员授课图片)
无问西东,丹心永续。
“寸寸丹心,无问西东。”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河南大学学子在新县红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用汗水书写的青春宣言。短短六日,他们追寻着先辈的足迹,感受着信仰的力量;他们俯身于乡村的课堂和田野,践行着服务的真谛。历史与现实在此交融,小我与大我在此统一。当青春的热血与红色的基因同频共振,当知识的星火与基层的需求紧密相连,新时代青年的形象便在这躬身实践中愈发清晰、挺拔。
新县的青山绿水,铭刻下河大学子赤诚的足迹;大别山的红色基因,亦将融入这批年轻建设者的血脉。带着这片红土地赋予的坚定信念、深厚情怀与实干精神,他们必将把“丹心”化作不竭动力,无问西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继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此行虽短,其光悠长;此心所向,山海可平。
通讯员:产文庆 张弛 赖奕霏 卫丁嘉 廉书华
指导教师:邵明伟 陈艳玲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卫丁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