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减焕绿,数废新生——西安工程大学“绿焕新生—电子废弃物熵减计划”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更聚焦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领域,为产业绿色升级提供政策指引,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与绿色转型战略部署,西安工程大学“绿焕新生—电子废弃物熵减计划”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绿色发展信念与助力资源循环的热忱,于2025年7月深入陕西咸阳开展实践活动,实地探寻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之道。
期间,实践团队多措并举: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痛点;走进社区开展环保科普,提升公众参与意识;精心筹备科普宣讲活动,扩大绿色理念影响力。团队以青春之力为资源循环事业注入新动能,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担当,为推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贡献高校智慧。
企业调研:探寻电子废弃物回收“密码”
7月21日,实践团队奔赴陕西咸阳礼泉县再生资源产业园,走访陕西安信显像管循环处理应用有限公司、陕西中凯创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工作车间内,团队成员通过观察工作人员操作专业设备,见证了电子废弃物拆解、分类、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成员们也学习到了高效拆解产线、分离技术等“变废为宝”的本领。
图一:实践团走访陕西安信显像管循环处理应用有限公司学习废弃物回收流程
踏入陕西中凯创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的推动,再生资源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市场竞争等挑战。在参观中,专业人员分享的“废旧电子废弃物的处理经验”,让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创新思维对提升资源回收率、降低污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二:实践团在陕西中凯创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展厅了解电子废弃物回收技术
秉持对电子废弃物处理流程的深度探索,筑牢绿色低碳理念的实践根基,西安工程大学“绿焕新生——电子废弃物熵减计划”团队于7月22日再次奔赴礼泉县再生资源产业区,走访陕西九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与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实践中求知成长。让绿色理念扎根心底,点亮前行微光 。活动开始,团队首站来到陕西九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入展览厅,满目绿色映入眼帘,展示着各类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工艺流程,展柜里各类电子产品废弃物处理产物有序陈列,满是环保气息与先进理念。将一个绿色中国梦实践到底。
接着,团队紧跟介绍人的脚步进入了车间。在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操作专业设备,对废旧电子电器拆解、分类、处理。拆解线分类有序,生产线有条不紊。从电冰箱、空调拆解流程图,到CRT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处理工艺,各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铜片、铝片、塑料颗粒等有效回收,让电子废弃物重归资源循环。
紧跟着,团队走进陕西高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注危险废物再生的高科技企业、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里先进环保技术设备与严谨操作流程,让学生们直观感受科技治污力量。
参观中,学生与企业人员深入交流,了解到再生资源产业在当下的社会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尤为关键。比如企业曾聚焦多晶硅废研磨剂资源化利用,并且与西安交大专家团队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公司展厅里,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半导体/显示器行业化学品循环利用研发中心”牌匾醒目,各类荣誉见证其科研实力。实验室中的专业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回收率、降低污染,在危险废物再生处理赛道稳步前行 。
通过今天的实践,深入两家企业,他们既了解电子废弃物处理全流程,见证环保科技的成果,又在交流中专业素养得以提升。让“变废为宝、循环发展”的环保实践,在青春力量助力下走得更远。
资源再生园:解码循环经济“生态链”
7月23日,团队走进陕西资源再生产业园管委会。在展厅里,通过图文展板、实物陈列等,成员们系统了解产业园的建设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年回收处理94.1万台电子废弃物、减少28.6万吨碳排放的巨大成果,使团队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成果,清晰了解到旧手机、电脑经规范处理后,金、银、铜等贵金属精准提取,塑料外壳再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
图三:实践团成员在产业园展厅聆听讲解员介绍资源再生产业链
在与产业园技术人员采访中,团队成员围绕“城市矿产”意义与政策展开问答,技术人员结合案例阐释回收利用对“实现零碳目标”的价值,让成员们对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解更深刻,也坚定了传播理念、带动更多人践行低碳生活的决心。
图四:实践团成员采访产业园技术人员,交流城市矿产回收利用要点
社区行动:搭建电子废弃物回收“桥梁”
2025年7月24日,团队走进中华世纪城小区,开展主题活动,旨在增强居民电子废弃物环保处置意识、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宣传规范回收知识与安装回收箱助力绿色社区建设。 活动前,团队分工协作,完成分类回收箱设计制作、100份调查问卷打印,并与小区物业沟通确定活动场地和时间,以了解居民电子废弃物积攒情况及回收箱放置需求。 活动中,成员在居民建议地点精准安装回收箱,调试投放口确保稳固,且用醒目“有害垃圾”标识提升辨识度;同时诚恳邀请居民填写问卷,对年龄大、视力不佳的居民耐心念题辅助完成。 活动后,团队整理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进行数据统计与整合,将其转化为清晰行动方向。此次活动不仅让居民了解电子废弃物规范处理知识以减少环境危害,也使团队成员深化环保认知,以青春力量推动社区绿色发展,让“绿焕新生”理念扎根居民心中。
图五:实践团成员进行回收箱安置行动
活动开始,实践团的成员们在社区居民建议地点安装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箱,精确定位,确保回收箱既方便居民使用,又能发挥宣传作用,细致调试投放口,确保箱体稳固,用醒目的“有害垃圾”标识,让社区的小孩子也能看懂用途。
图六:实践团成员与社区居民积极交流,填写调查问卷
活动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用诚恳的态度请求过往居民填写问卷,面对愿意参与的居民,社会实践团的成员耐心讲解问卷题目和填写要求,遇到年龄大,视力不佳的居民,还会逐题轻声念读,辅助完成。
图七:实践团成员一起筛选调查问卷
活动后,实践团成员整理电子废弃物调查表,筛选有效问卷,剔除填写不完全的,进行数据统计,将零散的数据整合,梳理,将其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方向。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让小区居民了解电子废弃物规范处理知识,减少环境危害,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环保认知,以青春力量推动社区绿色发展,让 “绿焕新生” 理念在居民心中扎根。
社区宣讲:播撒环保理念“种子”
7月25日,团队走进秦都区渭阳西路街道北安社区,开展电子废弃物危害主题宣讲。活动现场,成员们借助PPT、视频动画,向居民生动讲解电子废弃物随意丢弃对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的严重危害,在PPT中团队播放走访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的调研视频,直观呈现拆解与处理流程,让居民清晰看到规范处置的关键 。
图八: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宣讲现场,用PPT向居民讲解电子废弃物危害
在有奖问答环节,团队围绕电子废弃物危害、回收渠道出题,现场气氛活跃,居民踊跃抢答。在“变废为宝例子”讨论中,新奇答案频出,答对者获精美盆栽奖励,知识与绿植双收,让环保行动积极性更高。社区居民王阿姨感慨:“以前不懂电子垃圾危害,现在知道了,以后肯定不乱扔!”
在活动最后的环保宣讲环节,团队成员特别补充说明: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许多看似无用的电子废弃物,经过专业工厂的再加工处理,都能变身为新的生产原料,重新回到生产链条中。当居民们了解到自己分类回收的电子垃圾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循环利用,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出一份力时,纷纷表示会从自身做起,认真做好电子废弃物的分类回收,让环保行动真正落到实处,共同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
图九: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宣讲现场,进行有奖问答环节。
回访调研:筑牢实践成果“根基”
7月26日,团队重返咸阳市中华世纪城,开展回访调研与总结反思。准备调研工具、宣传材料,深入社区交流,发现超九成受访者能准确描述电池等电子废弃物回收方式,较首次宣传有明显提升,但回收箱仍存在“小家电混投”现象,也收集到“增设临时回收站”等居民建议 。
图十:实践团成员在社区回访居民,了解电子废弃物回收认知情况。
图十一:实践团成员在社区收集废弃物回收的宝贵建议
团队反思会同步开展,成员分享“企业参观的贵金属提取技术受居民关注”等亮点,也剖析出“宣传单一、不够直观”等不足,明确下次用“图文漫画”优化。活动结束,整理回访数据、清理场地,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也为后续实践积累经验。
图十二:实践团召开反思会,总结活动亮点与不足。
从企业调研中沉淀实践智慧,在社区宣讲中播撒环保火种,于回访调研中夯实行动成果,西安工程大学实践团队以步履为笔,在大地书写绿色答卷;以行动为墨,在人心镌刻循环理念。他们用青春的热忱,让“电子废弃物规范回收”的种子破土而出,在一次次实践中扎根生长。展望前路,这支队伍将以更坚定的深耕姿态,让环保理念穿透地域的边界,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蔚然成风。从“绿焕新生”的实践探索到长效守护的责任担当,他们正以青春之力串联起理念与行动的闭环,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蓝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绿色循环的生命力,在代代接力中永续绽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