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接力守护根脉——西法大学子走入略阳校园用麻编技艺点亮课堂,以法治精神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8-04 18: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井丽萱   阅读 33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西北政法大学“非遗麻编·羌汉同心”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对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法治普及的热忱,走进略阳县白雀寺中心小学“七彩假期”夏令营课堂,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宣讲活动。活动聚焦“守护麻编非遗瑰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大核心,巧妙融合知识讲解、法律普及与趣味互动,在孩子们心中深植文化自信与法治信仰的种子。

指尖传承:麻编技艺点亮文化认同

宣讲伊始,团队成员们没有直接讲述抽象法条,而是将精心准备的略阳当地特色麻编材料、半成品和精美成品带到了孩子们面前。当散发着草木清香的麻编工艺品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穿梭时,上面质朴而美丽的花纹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同学们,这些漂亮的杯垫、小篮子,就是我们略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工艺!”主讲同学以实物为引,生动介绍了麻编的制作工艺与独特价值。

在孩子们对麻编产生浓厚兴趣之际,团队成员顺势引导他们成为“小小设计师”,鼓励大家发挥想象力,在纸上构思自己心中的麻编图样。孩子们兴致盎然,有的在现有成品的基础上改进完善,设计出更漂亮更具现代审美观念的新花样,有的则勾勒家乡的自然风貌,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设计草图跃然纸上。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更让他们对麻编这一本土非遗项目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和传承意愿。

▲图为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优秀设计作品

“法润心田”:法治宣讲守护文化根脉

随即,团队成员以孩子们刚刚接触并产生兴趣的麻编为引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麻编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和文化价值,也提出了略阳麻编作为羌族非遗的传承现状困境。为此,主讲人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主讲人强调:“这些像麻编一样珍贵的非遗瑰宝,是我们的文化根脉。”讲解聚焦法律如何认定、保护非遗项目,以及公民在非遗保护中的权利义务,将抽象法条与孩子们眼前的文化瑰宝紧密相连。

法治宣讲的视野并未局限于非遗保护,更拓展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团队成员借助图文并茂的课件,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法律告诉我们,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的一员,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建设我们的国家。”通过简洁有力的解读,法治精神成为孩子们理解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重要支撑。

“猜”融亲情,“写”愿未来:石榴籽同心共绘一家亲

宣讲的第二篇章转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队成员创新采用了“趣味猜民族”的互动形式引入这个主题。游戏主持人将孩子们分成四个组,每组分发两道题目,组员通过描述这个民族的特色习俗,让其他三组成员猜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举手竞猜。“答对啦!那达慕大会就是蒙古族的传统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借此契机,团队成员又通过视频和图文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成因,并呼吁倡导孩子们作为祖国的花朵要从生活的点滴行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增强各民族情感联结。

为深化理解,激发情感共鸣,团队精心设置了“童心绘愿景”环节。孩子们在彩色卡片上认真书写下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纯真感悟和美好祝愿——“我爱56个民族”、“我们是一家人”“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即使他们有的字还写不好,但稚嫩的字迹传递着最真挚的情感。

▲图为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愿景

此次宣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情感的联结与责任的启蒙。当孩子们手捧自己设计的麻编图样卡片,齐声诵读守护文化、珍视团结的承诺时,一颗颗承载着文化传承与民族未来的种子,已在略阳山乡的沃土中悄然播下,静待花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井丽萱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