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灰年画非遗传承的实践新篇
烟台大学“灰韵新生•数字焕新”实践团队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了解到扑灰年画这一非遗技艺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为响应《“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践团队近日展开了一场跨越两地的非遗传承实践,实践团队带着数字技术与满腔热忱,与两位扑灰年画传承人并肩,用实地研学、AR技术与社区宣传,为这门500年的老手艺编织起新的传承网。
双师传艺:在指尖触摸非遗温度
实践首站是王树花老师的画室。王树花老师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毫无保留地向团队展示了扑灰年画最核心、最精微的技艺流程,特别是独一无二的“扑灰”绝技。她亲自示范讲解,从柳枝炭条的选用与处理,到如何在宣纸上“扑”出精准流畅的灰稿底样,每一个细微动作都蕴含着数十年功力的沉淀。王树花老师手把手教队员们拓印,指尖的老茧蹭过宣纸,留下淡淡的炭痕。
图为王树花扑灰年画店外观
图为王树花老师指导队员学习
转站高密吕家画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延祥老师,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与前瞻的创新视野,为实践团队注入了鲜活的创造力。他的技法更重线条刚劲,手腕翻转间,秦琼的铠甲纹路如刀刻般立体。“年轻人总说传统老气,其实咱的画能讲故事。”
图为吕家画堂外观
像素活化:让年画在屏幕上“呼吸”
队员们先为年画生成视频,再为视频生成二维码,旨在通过最快捷的方式使大众接触到扑灰年画,从而产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最后自发向周围人介绍扑灰年画,为扑灰年画的宣传普及奠定基础。队员们扫描王树花的《五子登科》,画中孩童便捧着石榴从纸面跃出,石榴籽散落成“多子多福”的弹幕;扫描吕延祥的《门神》,秦琼、尉迟恭会挥鞭策马,护佑的金光在手机屏幕上流转。
图为实践团队向王树花老师等人展示扑灰年画与AR技术的融合
社区扎根:把年画种进生活里
实践的尾声,实践团队走进社区通过二维码向中小学生介绍扑灰年画这项技艺,意在通过AR技术让中小学生了解扑灰年画并对其产生兴趣。
图为实践团队线下宣传
本次实践团队以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为切入点,成功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青年智慧”的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通过线上广泛传播与线下体验点铺设,团队有效打破了时空壁垒与认知门槛,让古老年画在手机屏幕上“活”起来、“动”起来、“讲”起来,极大激发了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兴趣与认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星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