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队探访连江仁山拉线狮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27 23: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颜梦婷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颜梦婷) 7月16日,福州理工学院“青衿传薪火,乡教筑梦行”实践队前往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仁山村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活动,重点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山拉线狮”的传承情况。实践队运用实地观摩、互动体验、访谈传承人等方法,深入探究这一传统民俗的艺术特色以及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且参与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拉线狮表演活动。

仁山拉线狮发源于福建省连江县仁山村,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依据当地文化馆的记载,拉线狮最初是村民在农耕时节举行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活动,之后逐渐演变为节庆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别具一格,由人力拉动绳索来操控狮身,配合锣鼓节奏完成腾跃、扑腾等动作,兼具观赏性与仪式感。

图为小朋友亲手触摸拉线狮的场景。通讯员 蔡慧丹 摄

所谓“摸摸狮子头,万事不用愁”,图中展示的红色拉线狮装置,乃是这一传统艺术的现代呈现形式。装置顶部采用龙形装饰与祥云纹样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当代审美观念。而这一只只精美的拉线狮,离不开每一位传承人一针一线的精心缝制以及他们独特的艺术造诣。背景壁画中的神话故事与红色装饰,进一步增强了其民俗文化属性。

在礼堂里,实践队成员见到了拉线狮的第三代传承人赵师傅。他向队员们演示了拉线狮的操作技巧,称:“每根绳索对应狮身的不同部位,力度和节奏都需精准配合。”随后,实践队成员亲自上手实操。在实操过程中,赵师傅向实践队成员表示,他学习拉线狮已有几十年,才有把握上台表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实践队成员在尝试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背后的艰辛以及对老师傅的敬意。随后,实践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一同进行实操。这也正是传承过程的一个缩影——老匠人传授技艺,年轻一代参与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带领小朋友进行拉线狮体验。通讯员 蔡慧丹 摄

活动的高潮是一场完整的拉线狮表演。舞台上的拉线狮装置装饰奢华,龙形雕刻与双狮头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实践队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操控者拉动绳索,狮身在灯光下翻腾跳跃,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值得关注的是,舞台两侧的红色牌子上清晰标注了项目名称,这反映出非遗保护“活态传承”的思路。赵师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展演让更多人了解仁山拉线狮,而非仅将其束之高阁。”据了解,在每年的重要节日里,他们会举办非盈利的大型演出活动,这既是出于对拉线狮的热爱,也是为了宣传这一文化。尽管仁山拉线狮已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但其传承依旧面临挑战。赵师傅坦言:“年轻学徒较少,表演机会有限。”实践队队员观察到,操控团队以中老年人为主。实践队提出建议: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拉线狮的制作与表演过程,以吸引年轻受众;推动非遗进校园,将技艺纳入乡土教育课程。实践队成员表示:“非遗保护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建立连接。”

图为实践队及小朋友同当地传承人进行合照。通讯员 蔡慧丹 摄

此次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不仅记录了仁山拉线狮的艺术形态,更见证了非遗在传递中的强大生命力。从老匠人的坚守到青少年的好奇,从传统仪式到舞台展演,这一民俗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其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才是非遗传承的应有之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颜梦婷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