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学子细绘土苗乡韵,共筑和平村产旅融合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23 15: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怡菲   阅读 73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落实国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产促旅、以旅兴农”的战略部署,7月15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陈存友副教授率研究生实践团,深入湘西州保靖县和平村,开展“产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致力于为和平村探寻农文旅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实践团到达和平村后合影

座谈启程,共谋发展

初抵和平村,村支部书记和组长便热情接待实践团,随即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村支书系统介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资源优势及未来规划愿景;陈存友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围绕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后续调研工作锚定方向。

实践团与村干部召开座谈交流

步履丈量,解码振兴

1文化寻根

和平村作为土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珍藏着土家织锦、苗族鼓舞和百年吊脚楼等文化瑰宝。调研团队深入匠人作坊,亲见木雕师数十年如一日,“以刀为笔”赋予传统技艺新生。陈存友老师强调:“文化传承需如活水流动,在坚守中创新。”为此,团队提出文化IP开发、数字化传播和沉浸式旅游体验等活化方案,力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光彩。座谈会结束后,在村组长的陪同下,实践团开始深入实地考察。

和平村传统木建筑

匠人雕刻手艺

2生态赋能

和平村依山傍水,绘就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远眺青山叠嶂,近观果蔬飘香,池塘鱼鸭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田园诗意。在实地考察水库、农田和果园时,村组长强调:“村子的发展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强村’,将得天独厚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动能。通过生态种养与乡村旅游双轮驱动,好生态正实实在在变成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和平村自然风光俯瞰图

3产业探新

实践团深入考察了当地辣椒、生姜、烤烟、红薯等特色种植业及养殖产业。在与村干部的交谈中,了解了产业发展现状,虽产业规模具有,但面临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瓶颈,村民收入虽然提高了,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亟需转型升级。基于这一现状,团队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性提出“以农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引擎”的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和平村特色产业种植

和平村代表养殖业

叩问乡音,汇聚民智

在调研的第三天,团队走进农家院落开展深度访谈,通过问卷调研收集第一手资料。走访过程中,村民们不仅对现有产业发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更积极围绕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议题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一位村民动情地说:“盼着村子发展,更希望发展能真正惠及每家每户。”调研团队将这些饱含乡土智慧的“金点子”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分析,最终形成“村民需求清单”,为后续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这充分印证了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乡村振兴必须扎根乡土、倾听民声,只有真正尊重村民意愿,才能打造出既有产业活力又具人文温度的美丽乡村。

实践团与村民访谈

蓝图初现,执笔未来

经过为期四天的深度调研,团队系统梳理出和平村“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产业要素丰富多元”的三大核心优势。基于风景园林专业视角,团队创新提出“农文旅三维融合”发展模型:一方面夯实生态农业根基,培育特色产业链;另一方面深挖土苗文化内涵,重塑乡村文化认同;同时精心设计旅游体验,激活发展动能。这一立体化振兴方案,旨在打造兼具生态价值、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最终实现“山水画卷永驻、乡愁记忆长存、人才返乡兴业”的美好愿景。

实践团交流讨论

实践总结

实践团满载收获踏上归程。四天中,团队协作勘察、与干部恳谈,亲历山水诗卷与田园野趣,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蕴。和平村“产旅融合”的种子已播下,一幅生机盎然的新图景正在湘西沃土上徐徐展开。

撰文 | 李振晗 孙怡菲 胡益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怡菲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