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智汇黄河,‘芯’火永传”调研实践团深入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回望与当代治理智慧的精神寻根之旅。在幸福河社区这片紧邻母亲河的热土上,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零距离感悟基层治理的鲜活脉动,为“芯火永传”的实践主题注入了澎湃动能。
览千年文脉,大河文明映初心
实践团首站抵达黄河文化展览馆。步入馆内,黄河的地理变迁、历史沧桑与人文精神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尤为触动人心的是,展览馆专门设立了反映滩区迁建的展区。那些记录着昔日滩区群众生活的老照片、旧物件,与如今幸福河社区整齐的楼房、完善的配套设施、居民的笑脸形成鲜明对比。从惊涛骇浪中的生存挣扎,到“幸福河”内的安居乐业,当古老的治河智慧、与现代“智汇黄河”生态治理、滩区迁建民生工程交相辉映,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一新时代号召的千钧重量。展览馆不仅是一部黄河的史诗,更是一部改造黄河,造福人民的奋斗史,它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也点燃了青年学子守护母亲河、服务人民的使命感。
听调解故事,“大老李”的温度点亮治理之芯
带着文化洗礼的余温,实践团走进邻里口口相传的“大老李调解所”。“大老李”李庆祯肩披白毛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多年扎根基层化解矛盾的“心经”娓娓道来。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一个个源于生活的真实案例,浸润着“情、理、法”交融的东方智慧。大老李那句“将调解当作自身事业”的朴素箴言,如重锤敲击心灵。实践团成员们触摸到基层治理最真实的纹理——和谐社区并非宏大的空中楼阁,正是由无数如大老李般平凡守护者,用脚丈量、用心焐热的点滴日常所铸就。这份“以和为贵”的治理之道,正是黄河精神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生动回响与创新传承。
实践团成员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心灵感知治理温度。从幸福河社区的黄河记忆馆到“大老李”调解所再到土城子闸。当青年之“芯”与黄河之魂同频共振,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步履必将更加坚定有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晓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