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承载着千年智慧的风筝文化遇见青春力量,当高校实践与社区需求深度融合,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学院 “情系社区,爱暖万家” 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队携手晋星晋榆社区,在路西街道办事处共同举办了一场以风筝为载体的非遗传承活动,这场校社联动的文化实践,不仅让参与者在笔墨勾勒间触摸到文化根脉,更让古老的风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动能。
活动现场,空白风筝如待展的素笺,颜料与画笔是跃动的色彩密码,整齐排列的创作材料在桌面上方铺展开一方文化创作的天地,也铺就了一条连接古今的传承之路。当居民与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期待走进会议室,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便成了这场文化传承实践最生动的注脚。
从春秋时期墨子制作木鸢翱翔天际的记载,到汉代纸鸢的材料革新,再到不同朝代风筝在军事侦察与民间娱乐中的多元应用。实践队负责讲解的队员用生动的语言为在场的每个人打开了风筝背后的历史长卷。那些沉睡在典籍中的故事,在讲解声中变得鲜活起来,让大家得以窥见这项非遗技艺在时光流转中的演变与传承。
讲解结束后,画风筝活动随即展开。居民和小朋友们拿起画笔的瞬间,仿佛接过了传承千年的手艺接力棒;笔尖与纸面相触的刹那,素白的风筝成了连接古今的画布。在这场与风筝的近距离对话里,大家不仅了解了这项非遗的过往,更在亲手勾勒、晕染的过程中触摸到了传统手工艺最本真的温度。
在这场校社联动的非遗传承活动中,实践队员在服务中强化了“文化摆渡人”的身份认知,社区居民则在体验中加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不仅让非遗文化在社区得到更好的传播,也让队员们在服务中强化了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下一步,实践队将持续以青春之力深耕非遗传承、服务社区群众,探索更多校地联动的创新形式,让更多非遗技艺走进社区、贴近生活,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担当。
供稿: “情系社区,爱暖万家”实践队高佳颖
封面来源:Canva可画
图片来源:“情系社区,爱暖万家”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利伟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