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创骑突击小队前往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龙角村,启动青少年兴趣培育及课业辅导专项活动。此次为期7天的活动面向村里30名8至14岁少年儿童,旨在通过定制化课程体系,为乡村孩子搭建融合文化传承与兴趣培养的成长平台。
上午10时,活动中心的教室已被孩子们坐得满满当当。创骑突击小队开设的“岭南文化故事汇”课程作为活动首日的“开门红”,一开课便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团队成员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增城本土何仙姑的传奇故事,从“何仙姑得道”到“仙荔济世”,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情节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原本略显羞涩的小脸上渐渐绽放出好奇的光芒。孩子们频繁举手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课程进行到一半,团队成员蒲薇熹播放了科普视频.视频中,增城荔枝的种植历史与何仙姑传说的渊源被娓娓道来——从古代先民驯化野生荔枝,到传说中何仙姑以仙露浇灌果树,让荔枝成为当地的“致富果”,画面与解说交织,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连接传统与现实的窗口。
“原本担心孩子们平时接触电子产品多,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没想到他们的参与热情这么高。”课后,蒲薇熹坐在教室后排翻看孩子们的课堂笔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通过这堂课程,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模糊的传说层面,而是与家乡的土地、物产、生活紧密相连。一位名叫均乐的男孩在课后腼腆地说:“以前只知道荔枝好吃,现在才知道它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感觉我们龙角村特别厉害!”这份油然而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正是课程最珍贵的收获。通过课程学习,孩子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刻,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显著增强。
午后的阳光穿过木质窗棂,在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负责手工课的濮心雨正将一沓彩色卡纸分发给孩子们。团队成员们穿梭在课桌之间,耐心地指导孩子们使用工具。看到一个小男孩因折不好青蛙的后腿而皱起眉头,队员便蹲下身,握着他的手一步步示范:“先将边角对齐,再沿着这条线折过来?”在队员的引导下,男孩的脸上渐渐露出笑容,手中的彩纸也慢慢有了青蛙的模样。
教室里没有了课堂上的拘谨,取而代之的是剪刀裁剪纸张的“咔嚓”声、孩子们的小声讨论声,以及偶尔响起的欢呼——那是有人完成作品时的雀跃。
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专注锻炼动手能力,完成了一件件独具童真与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会在最后一天举办成果展演,还邀请了书记来当评委。"濮心雨边整理作品边说,指尖沾着的彩纸屑像落在手上的星星。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孩子们仍沉浸在欢乐中,对后续活动充满期待。创骑突击小队的队员们一边收拾教室,一边与孩子们约定着明天的课程。“今天虽然累,但看到孩子们这么开心,感觉一切都值了。”队员擦着额头上的汗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满足。他们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与快乐,更能在他们心中播下对学习的热爱、对家乡的认同,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据悉,在接下来的课程里,创骑突击小队还将为龙角村的孩子们带来丰富多样的课程:课业辅导课将针对孩子们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的薄弱环节进行一对一指导;趣味英语课会通过动画与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英语。正如队长张语所说:"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在龙角村的这些日子,孩子们眼中的光,正在照亮我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而这场发生在盛夏的双向成长,才刚刚写下序章。
通讯员 杨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惜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