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焕新彩:佛大学子探秘潮州推光金漆画

发布时间:2025-07-19 13: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赖嘉欣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王洁颖、孙嘉娴、黄琳斯) 7月15日,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佛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潮韵乡行实践团深入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推光金漆画展开深度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对话传承人、观摩制作流程等方式,探寻这项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路径。

▲图为潮韵乡行实践团与黄铭秋师傅交流 黄琳斯供图

在金石镇的古厝弄巷中,实践团成员拜访了推光金漆画传人黄铭秋。作为家族第五代传人,黄铭秋师傅为实践团讲解了这项技艺的历代传承与当代实践。工作室里,大漆的醇厚气息萦绕期间,一件件精美的漆器整齐陈列,与古朴的环境自然相融。走进工作室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黄铭秋师傅的最得意的作品《八宝方尊》。黄铭秋师傅介绍,《八宝方尊》与另外的漆盘、屏风是一整套作品,是正在建造中的金漆画工艺研究院的镇馆之宝。这套作品是由黄铭秋师傅的团队共同完成的,制作周期七年。黄铭秋师傅细心为我们介绍了推光金漆画的材料和推光金漆画的制作步骤。

▲图为黄铭秋师傅的作品《八宝方尊》 曾振红供图

▲图为黄铭秋师傅介绍素胚 姚俊凯供图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这项传统工艺对匠人的严苛要求。大漆必须在温度10-25℃、湿度70%以上的环境才能稳定干燥。匠人们需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来调整工序。黄铭秋师傅说道,一年之中,冬天是最不适合工作的。除此之外,贴金箔时也需要匠人们精准把握漆层12-24小时的“半干期”,干燥后的金线会自然舒展放大2-3倍。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匠人技艺与耐心的严苛考验。此次调研,队员们还发现推光金漆画面临传承困境。黄铭秋师傅坦言,如今能静心学习这项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培养周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值得实践团思考的是,如何把推光金漆画这项技艺流传下来,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来到金漆画工艺研究院,实践队目睹这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黄铭秋师傅的徒弟正在贴金箔。光素的漆面上正铺着精细线稿,师傅手持金地漆勾勒轮廓,指尖的金线在半干的漆层上稳稳贴合。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数件已经完成的金漆画作品,在柔和的灯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泽。黄铭秋师傅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制作工具。其中有一个小隔间用于漆器的控温控湿。这是漆器制作过程的“重头戏”。为了提高效率,团队成员建议可以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工艺。通过在控温棚中安装精密仪器,可以实现在电脑上操控和调节棚中的温度和湿度,提高效率,缩短制作周期。

▲图为黄铭秋师傅的徒弟贴金箔 姚俊凯供图

此次金石镇推光金漆画调研之旅,让潮韵乡行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的温度与厚度。黄铭秋师傅的坚守,以及研究院匠人们对每道工序的极致追求,都让青年学子们看到了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在触摸金漆画文化脉络的同时,队员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让这项“流淌着金色时光”的技艺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实践团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非遗宣传视频等现代传播方式,让推光金漆画从古朴的工作坊走向更加广阔的生活舞台。2025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潮韵乡行实践团用脚步丈量非遗传承之路,用心灵感受匠人精神之光,努力以青春之力这份来自岭南大地的金色技艺传承下去,让金漆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图为潮韵乡行实践团与黄铭秋师傅的合照 谭铭宇供图

(通讯员:王洁颖、孙嘉娴、黄琳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嘉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