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川农学子深入产区开展玉米专项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25-07-19 12: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蒲昱杭   阅读 85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9日讯(通讯员 蒲昱杭)为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深度学习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2025年7月8日至18日,四川农业大学“川起玉程,华粮调研”实践团多个小组分赴新疆、海南、四川三地,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玉米病虫害专项调研工作。

汗水浇灌玉米地,真知源于实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自五湖四海的川农学子,奔赴不同产区开展调研。在群山环抱的准噶尔盆地,显著的昼夜温差孕育出高淀粉含量的玉米,冰川融水滋养着作物,而干旱少雨的气候在带来生存挑战的同时,也为虫害滋生提供了温床。新疆小组深入田间,通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走访,聚焦病虫害识别、种植模式与农药应用等关键问题,与当地农户进行深入交流。

调研团队采访当地书记

岷江与沱江滋养的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温和多雨的气候孕育了高产玉米,却也面临着多重病害的侵扰。四川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系统收集病虫害识别与种植相关数据。阴雨与酷暑交织,考验着青年学子的毅力,他们的汗水凝结成宝贵的一手资料。

调研团队采访当地村民

在海南,热带季风带来的充沛雨热,成就了糖度极高的甜糯玉米。海南小组采用问卷与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下的玉米种植实况。北纬十九度的烈日下,记录着劳动者的辛勤。数百张照片定格了村民的淳朴、病虫害的困扰与实践团队的付出;一份份问卷与数据,彰显着川农学子求真务实的精神。

科技赋能成效,痛点难点仍待解

现代化灌溉与种植模式有效提升了玉米产量与村民收入,但诸多挑战依然存在。在病虫害与农药认知方面,一位新疆村民坦言:“农药都是镇上农资店买的,店员推荐啥就买啥。有时买错了,药不对症或剂量不当,钱花了却没效果。”这反映了农民普遍依赖销售推荐购药,易遭遇“货不对板”的问题。因此,亟需村委会加强农药科普工作,提升农民科学用药能力,让农民懂农药、会用药。

调研团队实地了解病虫害情况

调研发现,农民识别病虫害主要依赖祖辈相传的经验。一位农户描述:“叶子上有黄疤、窟窿,玉米棒上有虫眼、黑粉,就是有毛病了。像往年夏天,叶子上起大斑,就知道是锈病,老法子就是喷药,可有时候喷了也不管用。”这表明农户对新型病虫害认识不足,对已知病虫害也缺乏系统性认知。四川小组数据显示,仅6.7%的农户能完全识别病虫害,66%仅凭经验识别部分。此外,散户为主的种植模式导致病虫害防治和灌溉效率低下(以四川为例,受环境与土地管理方式制约,规模化种植较难实现)。小组调研报告显示:80%的农户认为病症难以区分;40%缺乏有效防治工具;53.3%发现病虫害时已处于爆发阶段。农户学习意愿强烈:73.3%希望了解针对不同病虫害的推荐农药;80%期待专家实地指导;86.7%渴望学习识别病虫害知识。调研发现,农户们缺乏对病虫害的系统性认知,对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了解较少,但村民们有意愿学习相关知识,建议村委会联系相关专家对村民进行系统化培训。

新疆某地病虫害情况

综合三地调研小组的报告,其中93.3%的村民认为种植玉米的最大挑战为病虫害问题。报告中指出,新疆主要遭受着棉铃虫、玉米螟的虫害与玉米大斑病、顶腐病的病害;四川主要遭受着玉米螟、粘虫的虫害和纹枯病、大小斑病的病害;海南主要遭受着玉米螟、蚜虫的虫害与南方锈病、大斑病的病害。80%的农民认为症状相似难区分是识别病虫害的最大阻碍,6.7%的农户完全具备病虫害识别能力,60%的农户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33.3%的农户基本不具备识别病虫害的能力。调研小组的报告中还指出,玉米遭受的虫害病害情况与产区的气候温度相关,新疆高温干燥的气候使得虫害危害程度大于病害,而在多雨湿润的四川则呈现出病害高于虫害的情况,处于热带的海南则同时具备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海南的病、虫害情况相当。调研发现,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情况有所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川资阳乐至县地区,普通玉米种植占比高达86.7%,鲜食玉米等品种仅占约6.7%。这既受限于市场需求(普通玉米易种易销),也反映出当地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制约了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受访农户均采用单作模式,虽操作简便,但长期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加剧及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折射出农民对新型种植模式认知匮乏。调研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农户缺乏专业知识普及,建议通过提供专业工具、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资料等方式让农户们认识新型品种与种植模式。守护万亩粮仓之路任重而道远,还需农业人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为农业立心,为生民立命。

四川某地玉米调研实况

调研落幕服务三农路不止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千万份热铸就千万份光。调研结束后各小组学子深有感触:“每片病叶都关乎农户生计;每一次成功识别并提供方案,都能点亮他们的希望。这让我明白,农业实践不仅是任务,更是希望的传递:将知识播撒田间,收获会更丰盈;以真心服务农民,乡村振兴的种子方能茁壮成长。”准噶尔盆地的昼夜温差、四川盆地的紫色沃土、海南岛的热带风情,共同构筑起中国的玉米粮仓。玉米产地各异,服务农业的赤诚之心相同。艰苦奋斗的川农大精神,已融入学子血脉。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通过此次深入实践,学子们将更加笃志学习,未来必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蒲昱杭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