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梁卫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7月15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声浪逐水,语波传韵”实践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陈岗小学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非遗技艺在孩子们手中生出新的嫩芽。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演示拓印
实践队员刘双铭首先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了非遗拓印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视频中匠人娴熟的技艺与精美的拓印作品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紧接着,她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植物拓印的操作步骤,从植物的挑选、处理,到拓印工具的使用,从铺棉布到敲击植物,她还为孩子们演示了拓印的关键步骤,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到了实操环节,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在实践队员刘双铭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挑选心仪的植物,有的选择了形状完整的叶片,有的则专注于寻找颜色鲜艳的花朵。挑选好植物后,孩子们小心地将植物放在水中清洗,然后用纸巾轻轻吸干水分,为拓印做好准备。随后,孩子们把准备好的棉布平整地铺在小桌上,将处理好的植物按照自己的创意摆放上去。摆放完成后,用透明胶带将植物紧紧固定。紧接着,孩子们拿起捶打的工具,有节奏地轻轻敲击,植物的汁液慢慢渗透到布料和纸张上,植物的轮廓和脉络一点点清晰地显现出来。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拓印成果
随后,实践队员丁迎雪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孩子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扎染古称‘绞缬’,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还为孩子们讲解了现代匠人对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丁迎雪把提前制作的扎染方巾向大家展示时,孩子们忍不住提问:“老师,布上的花纹是怎么‘变’出来的?”带着疑问与期待,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践环节。
▲图为孩子们尝试扎染
在实践队员丁迎雪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橡皮筋、剪刀等工具,将白布通过折叠、捆扎、缠绕等方式固定成不同形状。“扎得越紧,花纹越清晰!”丁迎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随后,孩子们戴上手套,将扎好的布料浸入靛蓝染料中。随着布料展开,原本洁白的面料上逐渐浮现出雪花、云纹、螺旋等图案,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你的布像星空一样!”“你染出了彩虹条纹!”教室里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举着作品互相展示,脸上写满自豪, 蓝与白的晕染里,藏着乡村课堂与传统文化最温柔的相遇。
▲图为孩子们展示扎染成果
匠艺承千年,非遗焕新声。通过本次“非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非遗文化,尝试了非遗技艺,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传承非遗文化的种子。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声浪逐水,语波传韵”实践队将继续开展更多系列活动,为传承非遗文化,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与青年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梁卫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