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背景下,近期农业农村部关于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会议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积极践行这一主旨,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蓝图下,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童心耕艺坊,农兴遗梦扬’农耕研学暑期公益夏令营”于7月13日至22日在广州市增城区朱村街能记家庭农场顺利启幕。旨在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为乡村儿童成长与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共60位来自朱村街的5-12岁困难家庭儿童、农村儿童及来穗青少年参与。
本次夏令营依托“政校企农四方合作”模式,围绕“农耕实践+非遗传承+艺术创造+交通实践”四大核心模块,设置两期每期四天的主题循环课程,为孩子们打造了集知识与乐趣于一体的暑期成长平台。
农耕实践现场热闹非凡。孩子们头戴小草帽、手戴小手套走进稻田,在突击队队员的指导下学习割水稻。队员们耐心示范:“抓稳稻秆,镰口抬高些,离地面留一个手掌的距离”,孩子们跟着俯身、挥镰,草帽沿不时蹭过稻穗。当割下第一束稻穗时,他们高高举起,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晶莹发亮,认真的模样尽显对农耕劳作的投入。
非遗传承模块里,“南枝拳健身操”的学习让孩子们活力满满。突击队队员将南枝拳的招式改编成适合儿童的动作,带着孩子们一招一式地练习,教室里响起整齐的口号声。“豆角炒蛋全链条体验”更是让孩子们过足了瘾,从采摘新鲜的豆角,到亲手炒制,再到跟着农场的师傅学做非遗美食朱村鸡饭,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图为幼儿在指导下制作朱村鸡饭 谭文桦供图
艺术创造模块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他们用黏土捏出红彤彤的荔枝,用天然染料进行扎染,看着白布在染料中渐渐晕开色彩,孩子们脸上满是期待。扎染作品晾干后,有的像天空的云彩,有的像盛开的花朵,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杰作”。此外,编织稻草人、用剪纸再现田间劳作场景等活动,也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为幼儿在看突击队员展示扎染制作过程 黄嘉臻供图
交通实践环节以“公共出行教育”为核心,串联起全天行程:孩子们在突击队队员分组带领下,先乘坐7座车前往地铁站,开启“独立出行体验课”——队员们讲解交通标识,示范地铁票购买,孩子们在自助售票机前操作,出票时举着票根相视而笑;换乘公交车时,他们捏着零钱投币,扶手上的小手还沾着硬币凉意,队员结合路线图讲解选站技巧,为参观科教城铺垫;从识别站台到规划换乘,每步都藏着成长,返程时不少孩子已能提醒同伴“先下后上”,这趟行程成为衔接参观科教城、接受广州电视台采访及结营展示的纽带,每一次刷卡、报站都透着探索热情。
能记家庭农场创始人莫丽贤表示:作为广东农村职业经理人,我们更关心的是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链接整合更多的资源赋能乡村发展。这是第三年举办的公益夏令营,每年农场都作为夏令营的承办地之一,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农耕实践平台,更成为了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与政校企农四方的紧密合作,农场不仅承载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更是在培育新时代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大力培育大中专学生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
图为突击队员和幼儿的合影 黄嘉臻供图
此次夏令营活动不仅为乡村儿童播撒了知识与快乐的种子,更成为了政校企农四方联动赋能乡村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大学生有责任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突击队队员在服务中深化了学前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应用,将学前教育与农耕文化、自然教育有机融合,赋能乡村文化发展;团区委、朱村街道搭建的科教桥梁有效拓展了乡村儿童视野;乡亲们则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者化身为教书育人的“土专家”。未来,政校农四方持续推进资源整合,着力推动农耕文化研学课程开发与项目落地生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春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范式,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贡献力量。
文稿|许楚煌 吴静雯
摄影|黄嘉臻 杨振佟 谭文桦
排版|黄嘉臻
初审|张蓝心
终审|吴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嘉臻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