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探寻中洞村擂茶文化

发布时间:2025-07-17 23: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思涵   阅读 747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7 月 17 日讯(通讯员 李思涵)岭南深处的惠州市高潭镇中洞村,群山环绕,静谧古朴。2025 年 7 月 9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东江红都筑梦实践队踏入这片土地,带着对非遗传承的敬意与对山乡文化的期许,邂逅擂茶,开启了一场与时光共舞的文化之旅。

擂茶,穿越时光的香气

擂茶传承人介绍,2017 年,为响应中洞村旅游发展需求,他选择将擂茶从日常烟火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几十年来,村民们用新鲜茶叶、薄荷、花生等就地取材的食材,在擂钵里细细研磨,制成香气四溢的擂茶。

中洞村的擂茶有近 200 年历史,由清朝末年世代相传至今。1927 年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中洞后,当地村民用擂茶热情招待红军,后为纪念红军,改名为 “红军茶”,并被列入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擂茶是中洞村人生活的一部分:招待客人、建房、婚嫁、添丁等场合,都少不了擂茶。传承人说,传统擂茶制作工序质朴却满含匠心,茶叶选择、擂磨力度、材料搭配等都经过岁月沉淀。过去,年轻人对这一乡土茶饮兴趣不高,近年来通过宣传和体验活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这杯 “家乡味道”。

走进茶园,触摸 “鲜” 的秘密

采访结束后,实践队队员跟随传承人走进孕育擂茶灵魂的茶园。阳光穿透枝叶缝隙,洒在嫩绿的茶芽上。传承人介绍,茶叶生长周期约 20 天,清明前采摘的茶叶最为鲜嫩,带着春天的鲜爽滋味。

“每天都要采茶,当天采的茶叶用不完最多放一两天。这片茶园是近几年开发扩大的,以前多是自家做擂茶喝,需求量没这么大。现在可不一样了!” 传承人边走边说,眼中满是对擂茶未来发展的期许。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采摘几片茶叶,嫩绿的茶芽仿佛能掐出水来。大家感慨,一杯好茶背后藏着许多故事,离不开自然的馈赠与人工的培育。

体验制作,品味非遗匠心

从茶园归来,队员们围坐在一起,亲手体验擂茶制作。传承人示范着将茶叶、花生、薄荷等食材放入擂钵,沿一个方向缓缓研磨。木质擂槌在石臼中旋转,发出低沉的 “嘎吱” 声,像是在吟唱古老的歌谣。随着擂磨,自然与传统的香味渐渐浓郁。

碗中擂茶呈淡褐色,入口先是茶叶的清苦,紧接着是花生的醇香、薄荷的清凉,最后回甘在舌尖蔓延。队员们表示,这不仅是在品尝一碗茶,更是在品味中洞村的历史与文化。

传承人提到,疫情前每天能卖出一百多份擂茶,但擂茶保鲜难度大,保存得当最多放一礼拜,稍有不慎半小时就变味。这也是他坚持用传统工具制作擂茶的原因之一,不想为延长保质期而改变原本口感。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发展

在中洞村的日子里,实践队队员通过采访传承人、体验制作流程,被擂茶这一非遗技艺深深打动。他们认为,擂茶像一位沉默的老人,静静诉说着中洞村的故事,承载着村民记忆,串联起过去与现在。

队员们希望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擂茶文化,看到中洞村非遗的光彩。他们表示,非遗传承不仅需要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去发现、传播。期待这碗擂茶能从大山深处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感受其独特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思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