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至7月8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赴于都展开实地学习。于都,这座坐落在赣南大地的红色小城,承载着跨越世纪的初心传承,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从长征渡口的渔火微光,到脱贫攻坚的攻坚脚步,再到青春一代的乡土深耕,三代人以“人民”为锚,在不同时代浪潮中接力书写“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让红色基因与为民初心,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在长征集结出发纪念碑下合影 罗轶恒供图
以人民为舟,渡信仰之河
1934年的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面临战略转移的重大抉择。于都人民用行动给出答案——在短短4天,8个渡口,跨越宽达600多米的于都河需要架起5座浮桥,所需的木材远远够,不于都百姓便把家中的门板、床板倾尽所有,为红军战士们架桥、造船。这些“舍小家为大家”的举动,不是简单的物资支援,而是人民对党的绝对信任。为什么那么多老百姓愿意帮助红军、跟着红军呢?因为他们坚信: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才能过上好日子。所以人民甘愿成为红军渡河的“舟”,用血肉情联结起革命信仰的传递。
图为于都长征第一渡口实地 涂明慧供图
当实践队员踏入于都长征出发纪念馆时,看着那艘长短不一的小船。它不仅仅是一艘摆渡的船,更是于都地区百姓与红军战士之间“军民鱼水情”的深深见证。
图为红军长征出发时使用过的小船 吴羽涵供图
跨越91年,当实践队员们在渡口广场观看上演的情景剧《告别》时,不论是“妻送郎”“母送子”还是“父子齐上战场”,一个个朴实深情的场面,还原了当年于都百姓与红军战士们难舍难分的却又坚定支持的动人画面,心中不免动容。
图为情景剧《告别》演出 涂明慧供图
寸心照万家,奉献为人民
在基层治理与发展的征程中,于都县银坑镇新城社区廖委员深刻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社区发展锚定方向。“人会越来越多,商业会越来越好,政策越来越完善”,这一目标背后,是对人民需求的精准洞察。人口集聚是社区活力的体现,商业繁荣关乎居民生活便利,政策完善则是发展的保障。廖委员深知,唯有让社区不断吸引人气、汇聚商气,以更贴心政策护航,才能让居民安居乐业。这是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把“人民需要什么”作为奋斗指引,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实践队员徐萌向廖委员了解社区情况 涂明慧供图
赣州鹏信箱包厂的引进,更是直击民生痛点。过去,银坑镇不少劳动力为生计远走他乡,“空心化”让乡村缺了烟火气,家庭缺了陪伴。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解决“挣钱顾家两难全”的难题。箱包厂落地,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外出者回归,让居家者有事做。清晨,工人骑车上班,傍晚,带着工资与牵挂回家,孩子能在父母陪伴下成长,老人能在儿女照料下安享晚年。这份“两不误”的温暖,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具象化,让产业不仅创造经济价值,更重塑乡村生活的温度,守住了亲情,留住了乡愁。
图为廖委员介绍箱包厂产品 涂明慧供图
跟随廖委员的步伐,实践队员也深入了社区之中,通过社区走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基层干部与政府对于新城社区的重视,为帮扶贫困家庭,居民1万元即可实现拎包入住,地段靠近医院与农贸市场,便于居民们的生活。
图为实践队员徐萌跟随廖委员进行社区走访 涂明慧供图
青春扎根乡土,厚植为民情怀
心理健康教育与感统训练的融入,更显实践支教的深度。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如同隐藏在角落的暗流,稍不留意就会影响成长。为锻炼银坑镇儿童们的五感,实践队安排了独特的感统训练。在党群服务中心里,在指压板行走时孩子们的皱眉与坚持,触觉球触摸时的好奇与探索,都被实践队员们看在眼里。他们半蹲身子,耐心纠正动作,眼睛紧紧盯着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轻声鼓励。
图为杨少鹏帮助小朋友进行训练 涂明慧供图
这些志愿服务,是“红梦启航,筑梦童心”实践队员们以青春之名对“以人民为中心”的践行。他们用陪伴填补孤独,用专业守护成长,让“人民”二字,在青春服务中具象为一个个温暖的笑容、一次次心灵的共鸣,让基层民生因青春注入而更具活力,让青春价值因服务人民而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队与新城社区孩子们的合影 罗轶恒供图
从长征渡口的生死与共,到脱贫攻坚的冷暖相依,再到青春一代的扎根守护,在于都三代人的接力,本质是“人民至上”的传承。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始终坚定追随党的方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的注脚。未来,这份传承必将继续流淌在赣江支流,让“人民至上”的初心,在新时代浪潮中,奔涌成照亮千万人幸福的长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