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之猕猴桃产业发展之路:对话四川省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

发布时间:2025-07-16 23: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路俊慧 肖卓廷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7月12日,为探寻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学习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川北医学院“青衿筑堰·共绘医景”护理学院赴都江堰志愿服务队于7月走进都江堰市仙果寨红心猕猴桃基地,对话四川省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挖掘都江堰猕猴桃产业从种植到发展的故事,感悟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力量。挖掘产业发展故事,洞察产业发展方向。

图为川北医学院“青衿筑堰·共绘医景”护理学院赴都江堰志愿服务队合照

一、探访产业根基,解码种植密码

抵达基地,队员路俊慧开启采访。“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0.3万亩,8万果农、2.7万户投身全产业链工作 。”访谈伊始,晏志强向队员们介绍起产业基本盘。当被问及种植规模与品种,他进一步阐释,都江堰作为四川猕猴桃主产区,资源丰富,栽培品种分美味系和中华系两大体系,为产业发展筑牢品种根基。

图为采访会长

谈及地理环境优势,晏志强打开话匣子:“都江堰属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跨川西龙门山与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海拔高差大,是中科院认定的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更是国际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生态种植区 。”他补充道,都江堰拥有成都市唯一双地理标志,其人文历史可追溯至1200年前唐代,青城山道教利用野生猕猴桃酿制洞天乳酒,杜甫诗句《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便是历史见证,人文与生态交织,赋予产业独特底蕴。

二、回溯发展历程,见证产业成长

“都江堰猕猴桃始于1979年,已走过46年历程,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研究、栽培及商业化运作的地区之一 。”回忆产业发展,晏志强思路清晰。他讲述,1979年都江堰开展灌县猕猴桃资源调查,1980年引进新西兰海沃德品种试种成功,掌握繁殖技术,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发展猕猴桃基地县。经多年耕耘,逐步构建起种植、采摘、分拣、包装、销售完整产业链,还先后获评“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中国绿色生态猕猴桃之乡”,产业从萌芽到壮大的轨迹清晰呈现。经四十余年积淀,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形成,都江堰市也先后获评中国猕猴桃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市、中国绿色生态猕猴桃之乡,产业规模与口碑双提升。

图为志愿队观看都江堰猕猴桃发展视频

三、直面发展挑战,探寻破局之策

产业发展并非坦途。晏志强提到,集中栽培阶段,猕猴桃溃疡病问题突出,这一细菌性病害可致果园毁灭、绝收,一度重创产业。面对困境,多方合力破局:13年前,园区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展设施栽培,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猕猴桃科技小院,汇聚国家级、省级、市级专家教授及博硕士研究生,聚焦病虫害综合防控与新品种示范,以科技赋能为产业“治病强身” 。

图为农民劳作

四、展望产业未来,锚定发展方向

谈及未来,晏志强勾勒清晰蓝图:都江堰猕猴桃产区将秉持“开放、合作、创新”理念,融入“一带一路”,提升产业水平。一是护耕地、减药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二是挖资源、促研发,增强品种开发与科技创新力;三是建机制、强监管,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拓合作、促交流,营造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四大举措驱动,绘就产业升级新画卷。

采访尾声,路俊慧致谢晏志强会长的分享。此次对话,志愿服务队深入了解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发展脉络,从种植根基到发展历程,从挑战应对到未来规划,见证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服务队既见证其从试种到成规模的发展韧性,也明晰科技赋能、开放合作的前行方向,为三下乡实践添上洞察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队员们立志发挥专业优势,讲好产业故事,助力乡村发展,在青春征程中书写与乡村共成长的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卓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