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木梳古韵,传承非遗匠心

发布时间:2025-07-16 16: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杉杉 王文慧 苏子君 宋宏耀   阅读 81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了解传统木梳工艺的传承与发展,7月7日,由安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学院11名学生组成的“守艺续脉”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泾县榔桥镇溪头村和木梳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与木梳文化的深度对话。此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交流等形式,挖掘木梳工艺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匠人精神,助力传统工艺的宣传与传承。

一、探访溪头村:聆听木梳产业的传承故事

上午,实践团队首先来到素有“木梳之乡”美誉的泾县榔桥镇溪头村,走访了当地木梳产业园,与产业园的老匠人老板展开了深入交流。

据老板介绍,溪头村的木梳产业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祖辈传承至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谈及木梳的制作工艺时,老板详细讲解道,尽管如今机器优化了部分流程,但仍需经过原材料选取、切片、整理、抛光、打蜡、雕刻、包装、曝晒等约16道工序。木梳不仅环保、不产生静电,还具有护发固发、舒筋活络、滋养发根等益处,是兼具实用与健康价值的传统工艺品。

当被问及坚守传承木梳工艺的原因时,老板表示,榔桥村作为木梳的核心生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自己从小便学习木梳技艺,对这门手艺有着独特的感情。“如果大家都跑到外面去,木梳工艺就没人传承了。”朴实的话语中,满是他对传统工艺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成员对木梳产业园老板进行采访

回顾木梳产业的发展历程,老板感慨万千。他回忆道,创业初期条件艰苦,没有厂房,全靠纯手工生产,技术也相对落后。但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生产技术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和制作速度也有了显著提升。不过,目前木梳生产仍面临“用工难”“标准化生产难”等问题。由于手工制作存在个体差异,实际生产与设计稿时常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亟需大学生参与研发,推动生产自动化,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质量。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上70%的木梳都来自榔桥镇,其销售市场相对稳定。

实践团队还采访了当地村民。据一位老爷爷讲述,溪头村曾十分繁华,但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因战乱房屋多被烧毁,一度落寞。如今,依托木梳产业,村庄又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成员对村民老爷爷进行采访

二、走进木梳博物馆:体验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下午,实践团队前往泾县木梳博物馆。在一位老匠人的带领下,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木梳的精细制作工艺,并亲身体验了部分工序。

老匠人介绍,木梳制作工艺严谨复杂,主要包括开梳胚、煮胚、上架、推头、划样、开齿、做齿、打横、磨光、雕刻等步骤。其中,开梳胚需要两人默契配合,一人站立发力,一人蹲身顺势协作,一拉一回间将木头锯成所需胚料; 煮胚需将粗坯放进加了料的水里煮几小时,能让木头固定模型,不弯;上架需将煮好的坯子放在架子上阴干,晾上十几天,干透了才好用;划样则要用模板画出梳齿的位置,保证每个齿间距差不多;开齿需用小型刀柄按划好的线开出齿来,注意不要过于使力,防止划伤手;做齿能让梳齿更贴合头皮;磨光需用砂石打磨梳面,使其光滑细腻;雕刻环节可通过电脑输入图案,再在梳子上纹出相应花纹,赋予木梳更多艺术价值。

▲图为木梳老匠人讲解并指导队员们磨光的具体操作

队员们在老匠人的指导下尝试开梳胚等工序,深刻体会到每一道工序背后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为“守艺续脉”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尝试木梳制作工艺

三、传承中创新:木梳文化的未来展望

此次泾县榔桥镇之行,让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对木梳这一传统工艺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从溪头村的产业传承到博物馆的工艺展示,木梳不仅是一件日用品,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的非遗瑰宝。

安徽农业大学“守艺续脉”实践团队表示,将通过此次实践所得,积极宣传木梳文化,助力木梳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相信在匠人的坚守、政府的支持以及青年力量的参与下,泾县木梳这一传统产业必将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让千年梳香飘向更远的未来。(撰稿:孙杉杉 王文慧 苏子君  图片:宋宏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宏耀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