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团队成员第一次探访三个村落,收集相关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团队进行了一系列交流研讨和头脑风暴,针对“在哪里做、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团队确定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杨桥村为本次活化更新设计的基地。以“以点串线、点线结合”为手段,以物质空间改造和新型业态植入相结合为策略,展开本次活化更新设计工作。
2025年7月4日,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25延陵匠作传统村落工作营”团队再次深入杨桥村,进行了无人机拍摄、村民访谈等工作,聚焦文物保护建筑、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探寻古村落空间特征,体验民风民俗特色,同时确定下一步改造设计的点位,试图赋予古村新活力。
01 特色古建筑
南杨桥:南杨桥坐落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杨桥村,杨桥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纵横。南杨桥作为杨桥古镇的重要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当地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它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 年),清康熙、乾隆年间曾两次重建,光绪五年(1879 年)又进行重建,是常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古桥之一。
洪家大院:洪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杨桥古镇上颇具代表性的宅院之一,其家族在当时是杨桥的名门望族,财力雄厚,在当地的商业、社会等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力。历经数代传承与发展,大院见证了杨氏家族的兴衰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家族记忆和地方历史文化。
牧斋院:牧斋院的主人朱牧斋是晚清秀才,是杨桥有名的大先生,其子孙朱彦彬,中共地下党员,早年从师孟河巢渭芳学医,曾任民国和解放初期杨桥乡乡长职务,为抗日革命救死扶伤做有重大贡献。解放后任武进县中医院院长。
杨桥戏楼:杨桥戏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时杨桥古镇商业繁荣,为满足百姓的娱乐需求,以及在重大节日、庙会等活动时有表演的场所,便建造了这座戏楼。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戏楼虽几经修缮,但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
关圣阁:关圣阁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多次修缮与重建。它因供奉关羽而得名,在当地百姓心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地位。在过去,杨桥古镇作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关圣阁见证了古镇的繁荣与发展,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情感,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杨桥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朱家驹宅院是朱家场7号、8号为三间门面、三进古房,有天井明堂,其间有古井一口,中间一进为三间元堂屋,是江南人家富户的代表格式,主人朱家驹解放前曾任杨桥小学校长,此房屋是清代建筑。
02红色文化基因
新四军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经常在杨桥一带开展活动。他们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思想,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新四军战士们在杨桥周边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例如,他们利用杨桥的水乡地形,开展游击战争,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保卫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杨桥古镇曾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重要交通站之一。当地的一些店铺、民居被巧妙地用作秘密联络点,党员和进步群众在这里传递重要情报、转运物资,保障了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和信息流通。这些秘密活动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悄然进行,为革命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关键支持。
03非遗传承
捻纸文化:捻纸起源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起初,它可能是民间妇女在闲暇时的一种手工技艺,用于装饰家居、制作礼品或在节日、祭祀等场合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常州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资料,确定改造设计具体点位,进行历史建筑和村落公共空间建模等相关工作,同时对植入业态的类型、形式和细节作进一步深化,最终将物质空间及业态结合起来,完成本次活化改造设计工作。(通讯员 刁蕊 常征 赵宪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宪勇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