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峨眉山市嘉峨茶谷的青石板路映着阳光。7月10日上午,来自川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带队的“汇爱行金顶,医心兴绿野”乡村振兴促进团的20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嘉峨茶谷,开展“茶谷寻韵·匠心传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携带实验记录本,深入茶园,亲身参与、系统学习传统制茶技艺。
指尖下的力道:揉捻技艺初体验
在弥漫着茶香的工坊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许师傅,为学生们示范制茶的关键工序——揉捻。面对刚完成杀青、尚带余温的鲜叶,许师傅的双手沉稳而富有节奏。按压、推揉、回旋,一系列动作精准连贯。
许师傅强调揉捻力道的把控至关重要。他讲解道,力道过重易使茶叶破碎、汁液流失,导致茶汤苦涩;力道过轻则难以充分释放茶叶香气,滋味寡淡。其核心在于既要适度破坏茶叶细胞壁释放内含物质,又要保持茶叶条形的完整。在他的手下,舒展的叶片逐渐卷曲成形,渗出晶莹茶汁。
▲图为师傅向同学们介绍茶的历史并展示揉茶手法 钟密月 供图
学生们随即动手尝试。起初,临床医学专业的张同学因力道控制不当,导致部分嫩叶破碎;护理系的李同学则因过于谨慎,揉捻后的叶片松散不成形。许师傅逐一巡视指导,重点纠正学生手腕发力和掌心用力的姿势,引导他们感受茶叶的韧性。反复练习中,汗水浸湿了学生们的额头和鬓角,竹匾中的茶叶也逐渐显现出条索的雏形。尽管成品略显粗糙,但初次实践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对精细操作的严苛要求。
▲图为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揉茶 钟密月 供图
茶园中的躬身:一芽一叶识艰辛
午后气温升高,学生们在资深茶农李师傅带领下,深入齐人高的茶垄学习采摘。李师傅现场展示标准采摘手法:识别符合“一芽一叶”标准的嫩芽,用指尖轻巧上提,避免指甲掐断造成芽叶损伤。他解释,微小的操作差异都可能影响最终茶叶的品质。识别合格的嫩芽需要敏锐的眼力,采摘动作则要求精准的指上功夫。学生们俯身于翠绿的茶垄间,在繁茂枝叶中仔细搜寻目标。烈日炙烤下,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持续的弯腰、寻找、轻提,一个多小时后,部分学生直身时需轻捶腰背缓解酸痛。他们携带的竹篓逐渐被青翠的嫩芽填满。
当所有人将采摘的鲜叶汇集到茶农的大竹筐中,堆成一座小小的青绿山丘时,学生们默默注视着这凝聚了多次弯腰与寻觅的劳动成果,深切体会到一杯清茶背后所蕴含的辛劳。
实践后的真知:从工序到感悟
活动尾声,学生们在茶坊操作台前冲泡自己参与揉捻、炒制的茶叶。沸水注入,茶叶翻滚舒展,汤色渐呈青黄透亮。品饮环节,学生们专注感受茶汤的滋味。虽与老师傅制作的成品在醇厚度上有差距,但茶汤中那股源自新鲜茶叶的草木气息清晰可辨,入口的微涩感也引发了对制茶工序更深的思考。
▲图为同学们坐在桌前一同品茶 钟密月 供图
带队老师李宁全程观察记录学生的实践过程。他注意到,一位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上,不仅绘制了茶叶细胞结构简图,还尝试将揉捻力度与观察到的香气变化进行关联标注。李宁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将课本上“杀青”、“揉捻”等抽象术语转化为具身体验,使学生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更为深刻,是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有效形式。
新老交汇:技艺传承的生动课堂
活动结束前,学生们将凝聚半日学习与实践成果的自制茶叶成品,郑重地呈给许师傅品鉴。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神情专注,仔细审视茶叶条索的形态、色泽,嗅闻其香气特征,并取少许咀嚼品味。
经过一番细致评估,许师傅对学生们初次尝试的成果给予了客观评价:茶叶条索的紧实度和炒制火候尚有提升空间,但揉捻力度的把握已初见章法,基本保留了茶叶应有的“活性”。他特别指出,青年学子在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专注态度与求知精神,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嘉峨茶谷,一场围绕千年制茶技艺的实践教学落下帷幕。青年学子通过亲身参与揉捻、采摘、品鉴等全过程,不仅学习了具体的制茶知识,更在指尖的力道与躬身的辛劳中,触摸到了传统匠心的温度,丈量了一杯清茶的分量。当古老的制茶技艺与青春的实践探索相遇,文化的传承便在躬身力行中获得了新的诠释。(撰稿:刘锦华 杨名雅 图片:许诺 钟密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