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善意第七人”队前往北京市门头沟区马栏村,开展“千村千企千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力求全面解码革命老区“红绿融合”的生态振兴密码。
踏访青山,解码生态康养新路径
清晨的薄雾中,团队成员沿马栏村生态徒步路线,步行3公里前往丁香谷、马兰林场与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气候阴凉、空气清新、密林广布、没有过度砍伐、开采等工业化污染,为发展避暑与生态康养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实践团队详细考察沿途生态环境,与保护区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了马栏山区的保护开发与洪灾后的恢复现状,加深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保护促开发推动乡村振兴”的理解。
▲图为团队成员观察沿途景观
红砖新语,探访革命遗址活化利用
生态考察结束后,团队成员沿着以历史年代为线索铺设的红砖线,前往马栏村革命遗址群调研。团队前往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解放区军区司令部陈列馆、警卫排、卫生部等地,对马栏村红色革命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展馆里展示了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时期,村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革命历史。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一张张陈旧的照片,无不见证着往昔峥嵘岁月。
▲图为团队成员在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
同时,马栏村创新性地用3D全息技术展示村民们抗战情形,让游客沉浸式全景体验,以数字技术赋能新时代红色教育。一位队员感叹:“虚拟现实中的战士从身边冲锋而过,让人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那种震撼是教科书无法给予的。”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体验VR技术还原的抗战场景
乡音访谈,见证红绿融合新成效
在走访过程中,团队随机采访了多位当地村民,深入了解乡村变化和村民们的美好生活诉求。一位老人说,马栏村开发红色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讲解员、景区管理等就业岗位。团队居住的灵聚客栈老板娘回忆,她开办这民宿已经有十几年了,每年都会接待很多游客。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在村委会会议室,团队结合实践调研观察,针对“推进乡村振兴”专访了村书记宋孟杰。面对成员们“如何避免乡村发展同质化”问题,宋书记自豪地说:“马兰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红绿资源兼备”,马栏村正在打造“红色教育+生态体验”的特色产业链。未来将引进红色剧目沉浸式演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采摘等项目开发,加强与周边乡村的联合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图为为访谈后村书记与团队的合影
成员们将沿途所见所感与宋书记进行分享,积极为本村建设建言献策。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了马栏村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并对“乡村振兴”如何推进,如何落实到人民有了更加切实、深入的认识。
步入马栏村,这里的每一块红砖都镌刻着革命历史,每一片绿荫都孕育着发展希望。通过实地调研,团队见证了红色研学与生态康养的创新结合——当红色基因注入绿色产业,当革命精神引领生态发展,乡村振兴就能走出一条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的新路。马栏村的实践,为同类型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马栏经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萌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