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吴怡馨)近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实践队奔赴于都县“长征第一渡”,探访红色地标时,偶遇实景话剧《告别》演出。沉浸式见证红军渡过于都河、依依惜别苏区的历史场景,让队员们在“实景课堂”中触摸长征精神,读懂信仰的力量。
“长征第一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
图为“长征渡口”的巨石实践队队员刘小涵摄
站在刻有“长征渡口”的巨石旁,于都河畔风光如画——波光粼粼的水面、整齐排列的渡船,与对岸现代化楼宇形成时空对话。80余年前,中央红军从这里跨过于都河,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今,这里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地标,每一道水波、每一艘渡船,都在诉说“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史诗。
实景话剧《告别》:重现“最后一碗米送红军”的深情
图为《告别》话剧实践队队员黄艺摄
实践队抵达时,《告别》正拉开帷幕:身着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列阵待发,头戴斗笠的“苏区百姓”挎着竹篮送粮,红旗在古樟树枝头猎猎作响。演员们以于都河畔为舞台,用嘹亮的冲锋号、不舍的告别声,重现1934年秋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的历史场景。
“哥啊,此去山高水远,记得活着回来……”百姓与红军“依依惜别”的片段,让实践队队员红了眼眶。这不仅是戏剧表演,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当年苏区人民“倾家荡产支援红军”的鱼水情,在实景演绎中鲜活重现,诠释着“革命胜利依靠人民”的真理。
青春感悟:让长征精神照进现实
观看演出后,实践队围绕“长征渡口”展开交流。队员小李感慨:“以前从课本里读‘军民鱼水情’,今天在实景里看到‘最后一碗米送红军’,才懂什么是‘血肉相连’!”队员们纷纷表示,要把这份感动转化为实践动力,让长征精神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中延续。
图为《告别》话剧实践队队员黄艺摄
“于都河畔的实景演出,把‘遥远的历史’变成‘可触摸的感动’。”实践队指导老师指出,这次偶遇让红色教育跳出“说教框架”,让青年在沉浸式体验中,真正理解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依靠人民、坚守信仰”都是最珍贵的传承密码。
从“长征第一渡”的历史地标,到实景话剧《告别》的情感冲击,江西师大科院实践队在“行走的课堂”中,完成了一场与长征精神的深度对话。当青春身影与红色历史相遇,长征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力量,指引新一代青年“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怡馨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