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缬传文脉 童心绘锦章
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变幻图案和古朴韵味的蓝白纹路间,承载千年文明记忆。7月7日,武汉文理学院信志星志愿服务队走进咸宁市栗林村,为乡村青少年儿童铺开一方素布、备好几色染料——这堂扎染课不只是教手艺,更是让孩子们在穿线打结、浸染晾晒间触摸传统的温度,悄然种下“懂文化、爱传统”的自信种子。
从向孩子们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地区的扎染特色,到大理白族的扎染风情到四川自贡的传统技法,一个个有趣的文化故事让孩子们对这门古老技艺充满了好奇。志愿者通过现场示范扎染的基础步骤,从布料的折叠、捆扎到染料的浸染,以及演示“夹扎”“捆扎”等不同扎法技巧会对应出现变化多样的图案,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扎”与“染”之间的奇妙关联。
实操开始前,志愿者早已在桌上铺好桌布,各色染料、洁白棉布与捆扎工具整齐排列,孩子们盯着这些“魔法材料”,眼里满是跃跃欲试的期待。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大家先拿起棉布,或折叠、或缠绕,用棉线和皮筋将心中的图案“锁”进结里。
待捆扎完毕,最让人兴奋的滴染环节来了——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拿起滴管,吸取喜欢的颜色,对准布面的褶皱与缝隙轻轻滴注。看染料顺着布纹慢慢晕开,原本素净的棉布渐渐透出斑斓,每一滴落下的色彩,都在诉说着独属于他们的创意。
扎缬传文脉,童心绘锦章。信志星志愿服务队为栗林村的孩子们搭建了亲近非遗的平台。从工具备置到动手实操,孩子们在捆扎的巧思与滴染的惊喜中,既掌握了扎染技艺,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在与传统工艺的近距离接触中,真切感受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紫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