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大学子博孜墩“三下乡”:泥石流地质灾害调研团队以红色初心筑就防灾长城

发布时间:2025-07-11 12: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丽   阅读 5.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出征出发

为提升博孜墩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塔大学子泥石流地质灾害调研团队于7月8日至10日深入该地区,正式启动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三天的周密筹备、红色教育与实地勘探,团队为后续13天的系统性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专业实践与红色精神在服务民生中深度融合。

初心落地:让调研成果接上民生地气

从行前筹备时对测绳、科普手册等物资的细致核查,到制定“地质数据支撑+民生需求导向”的双轨工作法,团队始终将“服务群众”贯穿全程。在后续计划中,除了深化山区地质研究,还将走进村落开展防灾宣传,用村民易懂的语言讲解预警信号识别、应急逃生路线规划等知识,让专业成果转化为群众能掌握的避险能力。这种“上山测数据、下乡传知识”的模式,正让科研与民生需求精准对接。

红色铸魂:在缅怀中锚定实践方向

博孜墩烈士纪念碑前,团队成员整齐列队,向戍边英烈鞠躬致敬、肃立默哀。当地干部讲述的革命往事里,先烈们“寸土不让、守土尽责”的担当,让“守护”二字在队员心中有了更具体的分量。一场“革命精神与当代使命”的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将先烈的奋斗精神融入地质调研,用精准数据和实用方案筑牢山区安全防线,就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红色基因的浸润,让团队的每一步实践都有了更清晰的价值坐标。

专业筑基:以实地识别锚定调研起点

博孜墩山区核心区域的沟谷间,王钢城、程大伟教授带领队员们专注开展地质初勘。在两位教授的细致指导下,队员们逐一识别典型泥石流沟谷的形态特征,沿着沟谷走向观察地貌轮廓,重点记录沟谷走向、两侧山体坡度等基础地貌数据。每一处特征的辨识、每一组数据的记录,都为后续深入研究泥石流形成机制积累了第一手实地资料。团队以现场识别为基础,既聚焦沟谷本身的地貌属性,也为后续结合多维度信息开展综合分析做好铺垫,让专业调研从起步就紧扣实际需求,为整个实践活动筑牢科学根基。

此次实践既是专业能力的实战练兵,更是一堂扎根大地的思政课。团队将持续推进地质样本采集、沟谷参数测量、乡村防灾宣传等工作,持续以专业力量助力博孜墩地区泥石流灾害防治。从传承红色精神到践行防灾使命,这群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守护家园,在服务边疆的实践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撰文 | 刘佳丽

图片 | 叶家汐 黎发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丽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6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