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胜羽”突击队的队员们在陈大岭社会服务站社工们的帮助下,历经7天时间,在广东省高州市石仔岭街道陈大岭社会服务站完成了105平米的以“赓续红色血脉,绘美乡村新颜”为主题的红色墙绘作品。
墙绘组成员合影(黄希辰 摄)
突击队队员和社工合影(黄希辰 摄)
突击队队员和社工、孩子们合影(黄希辰 摄)
7 天以来,“胜羽” 突击队的队员们不畏艰苦,不惧酷暑,每日坚守在墙面前,只为这幅载满期许的墙绘作品能早日完成。他们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深切敬佩,将这份敬意化作手中的画笔,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队员们深知,这面墙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承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烈日当空,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没有动摇她们的决心。有的队员为了精准还原历史场景,反复查阅史料,对比细节;有的队员即使手臂酸痛,依然坚持勾勒线条,只为让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鲜活生动。社工团队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他们或维持现场秩序,或提供周到细致的后勤服务,用默默付出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在社工们的鼎力相助和对革命先辈的深切崇敬之心的支撑下,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她们以专注的匠心和执着的信念,让红色历史在墙面上生动流淌,使革命精神通过艺术创作得到永恒传承。最终,她们不负众望,在7月10日,圆满完成了这幅饱含深情的墙绘作品。
社工们一起进行墙绘工作(黄希辰 摄)
这幅作品以生动鲜活的艺术形式再现革命历史场景、诠释时代精神,成为街道一道亮眼的 “红色风景线”。走进陈大岭村就可以看见她们的墙绘作品,整面墙绘以热烈的红色为色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墙绘以 “赓续红色血脉,绘美乡村新颜” 为主题,生动再现了战士们为国奋斗的历史场景,画中红军战士冲锋的身影、群众送军粮的温情画面,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画面不只是历史的重现,更传递出 “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团结奋斗” 的革命精神,引导人们思考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大家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品质。
墙绘成品展示(黄希辰 摄)
结尾的部分板块则聚焦新时代的发展成就,高楼大厦象征着国家的飞速发展。正是因为有无数先烈们无私奉献,如今才能在安全的社会中生活。这部分内容旨在让居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蓬勃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大家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在绘画完成后,崭新的墙绘作品立即成为村里的焦点。村民们三三两两结伴而来,有的抱着孩子,有的搀扶着老人,纷纷驻足观赏。他们时而凑近细看画中的细节,时而退后几步欣赏整体效果,不时发出赞叹声。“这画得真精神!”“看这个红军战士多威武!“村民们兴奋地拿出手机拍照留念,有的还特意站在画前自拍。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伯抚摸着墙面动情地说:“以前这面墙光秃秃的,现在变得这么有意义,每次路过都觉得心里热乎乎的。“几个小朋友更是兴奋地指着画面中的元素,缠着爷爷奶奶讲背后的革命故事。夕阳的余晖洒在墙绘上,为这生动的乡村文化新景观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光芒。
队员带孩子们体验画墙绘(黄希辰 摄)
此次 “胜羽” 突击队完成的红色墙绘,不仅为陈大岭村增添了一抹亮眼的红色光彩,更在乡村的肌理中注入了深厚的红色基因。这 105平米的墙绘,是革命历史与乡村新貌的对话,是青年学子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共鸣,更是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如今,漫步在陈大岭村的这面墙绘前,红色的色调与乡村的新貌交相辉映,既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也描绘着未来的美好蓝图。这幅由青年学子用心绘制的作品,已然超越了艺术本身的意义,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精神与实践的桥梁,在乡村大地上静静流淌着红色的力量,见证着乡村在红色文化浸润下的蓬勃新生。
撰文/黄丽雯 摄影/黄希辰
初审/郑欣怡
终审/胡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