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乡村振兴路,红色引领商院学子行——西南政法大学“商韵青衿涪蔺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以创新模式践行二十大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11 00:5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龚蕊   阅读 91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组织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商韵青衿涪蔺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为载体,于7月7日赴重庆市涪陵区罗云乡、蔺市街道开展实践活动。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闻、2023级辅导员董珂带领下,青年学子通过“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深入大桥村、泡桐村等基层一线,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动能,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图为团队出发前合影。“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乡情简介

罗云乡是涪陵革命老区三个重点乡镇之一。近年来,罗云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敢想敢干的作风、奋勇争先的创新意识,全力打造铜矿山红色文化公园和干龙坝万吨榨菜产业园,推动罗云发展迈上快车道,乡村振兴展现新图景。

蔺市街道大桥村,地处长江与梨香溪交汇处,依托1590亩耕地和465亩林地,通过成立经济联合社,推进果、米、茶、酒等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的产业格局。

泡桐村位于涪陵区蔺市街道东南部,7.33平方公里的沃土养育着2173位村民。该村立足资源禀赋,构建了“5+2+N”产业体系,带动4户种植大户和2户养殖大户形成产业集群。通过科技创新,生成多个科技助农设施。

大桥村和泡桐村地处涪陵腹地,以葡萄种植、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为支柱产业,依托美心集团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正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然而,当地仍面临产业升级缓慢、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留守老人与儿童关爱服务亦需强化。此次实践团队将聚焦痛点,通过实地调研、方案设计、资源对接,开展“产业调研、科技助农、教育帮扶、文化挖掘”等活动,助力乡村发展,同时提升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深切瞻仰烈士 凝聚精神力量

上午10:50,团队抵达重庆市涪陵区罗云乡红军烈士陵园,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在庄严肃穆的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纪念碑前,师生们敬献花圈、鞠躬致哀。纪念馆内,通过讲解员深情讲述钟善辅等烈士事迹及观看革命纪录片,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图为成员献上花圈。“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重走长征路” 情谊绕心间

缅怀先烈后,成员们沿着红军足迹,开启“重走长征路”教育主题活动。活动中,当地村民主动为成员送上新鲜桃子,这份质朴的情谊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民心”。

图为团队在“长征路”途中。“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校地座谈谋发展 共绘振兴新蓝图

7月7日,促进团在学院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与涪陵区蔺市街道党政领导及村委干部举行乡村振兴专题座谈会。会上,街道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当地“产业筑基、文旅赋能”的发展战略,重点剖析了大桥村、泡桐村在资源整合、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发展瓶颈。面对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当地正积极探索“电商+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期待高校团队在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领域提供专业支持。

学院老师表示,本次实践旨在搭建校地合作桥梁,让学生结合理论与基层实际,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将重点围绕蔺市提出的电商助农推广、特色产业规划等方向,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针对性的调研与服务,力求为蔺市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贡献“西政智慧”。

图为座谈会现场交流。“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走进大桥社区 见证产业蝶变

7月8日,促进团首站抵达蔺市街道大桥社区。令人振奋的是,当地创新成立的“蔺小果”商贸公司,通过品牌化运营将水果、大米等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

双方均表示,珍惜此次访谈契机,双向学习赋能。此次走访,团队见证了大桥社区产业探索与民生温度,团队将以所学为笔,将青春热忱注入产业赋能、法治护航的实践,为乡村发展攒聚青春动能!

图为大桥村工作人员介绍“蔺小果”。“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青春聚力基层服务 科技点亮泡桐新貌

走访大桥村后,促进团走进涪陵区蔺市街道泡桐村,深入调研乡村发展现状,感受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是泡桐村发展的鲜明特色。在泡桐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团队详细介绍了当地的科技助农设施。其中,由美心公司布置的葡萄园区监控系统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服务中心的显示屏,团队成员清晰地看到葡萄园区的实时画面,借助分布在园区内的摄像头,可远程观测葡萄的生长状态、园区环境等基本情况,为葡萄种植的日常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便利,让传统农业种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此外,服务中心的互联网机器设施也成为一大亮点。工作人员介绍,该设施极大地便利了村民办事,村民无需奔波,足不出村就能在线办理各类业务,让智慧服务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

图为工作人员讲解互联网便民机器。“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商韵青衿入泡桐 探路旅游振新篇

在泡桐村党支部书记余欣蔓的陪同下,促进团抵达泡桐村国际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实地调研,美心公司倾力打造的红酒小镇,气候温润,自然风光优越,配套建设了观景台、缆车、特色民宿等旅游设施。交流中,余书记提到,当前村庄旅游发展面临知名度不高、外部交通接驳不畅、部分基础设施待完善等实际问题,希望通过多元化宣传提升影响力,拓展旅游客源。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闻建议,可结合新时代文化潮流与青年消费需求,针对性规划旅游项目——例如利用红酒小镇的海拔优势开发低空极限运动,在城区设置定点接驳车缓解交通难题,以此增强旅游特色和游客体验感。随后,团队实地走访了小镇的特色民宿,其环境整洁、价格亲民、风格多样,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团队成员表示,将运用专业知识,助力泡桐村破解旅游发展瓶颈。

图为集体参观民宿。“商韵青衿涪蔺行”促进团 供图

总结: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乡村振兴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在罗云乡红色教育基地,团队成员通过沉浸式学习,将革命精神内化为服务乡村的坚定信念;在大桥社区的产业调研中,成员们既看到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潜力,也感受到民生需求的现实温度;泡桐村的实地考察启发了“校园——乡村”知识转化的新思路;美心红酒小镇的案例分析则让团队对乡村旅游的痛点与机遇有了专业认知。

通过“红色铸魂+专业赋能”的实践路径,青年学子完成了从课堂认知到田野实践的跨越。活动不仅搭建了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平台,更培育了新时代青年“知农爱农”的深厚情怀。团队成员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商科智慧转化为乡村产业升级的解决方案,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撰稿:凡杰 陈力伊 曾钰琳 龚蕊  图片:凡杰 陈力伊 曾钰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龚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