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糕香”实践队:非遗糕点里的传承与期待

发布时间:2025-07-10 21: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牛天泽 张宇 龚锦睿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糕点在当代市场的传承路径,华夏理工学院“循迹·糕香”社会实践队队员张宇和龚锦睿于7月4日走进百年老店“武汉曹祥泰”,开展消费者接受度专项调研,助力非遗糕点焕发新活力。

曹祥泰门店

古韵糕香市场调研队以武汉非遗糕点为切入点,面向全国非遗糕点领域,旨在调研不同人群对非遗糕点的认知度、购买意愿及价格接受区间等,分析年龄、职业、收入等维度下的消费偏好差异,明确大众对非遗糕点的接受边界,为非遗糕点的传承创新与市场拓展提供普适性参考。

店内情况

这次实践的核心任务是探究消费者对非遗糕点的接受程度。队员们来自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的关切:当西式甜点占据市场主流,承载着百年技艺与民俗记忆的非遗糕点,还能走进多少人的日常生活?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武汉非遗糕点的代表——有着140余年历史的曹祥泰。

店内特色产品

一位在曹祥泰工作多年的女店员和调研队员聊了起来,她说这枣泥方是店里的招牌点心,自己在这儿干了好些年,老主顾就认这口 —— 枣泥都是自家灶上慢火熬的,没添乱七八糟的东西,绵密得很,逢年过节柜台堆成小山,街坊邻居走亲戚捎礼盒,指定得带两盒。只是有些小年轻来挑点心,总念叨这枣泥方 “不够亮眼”,说包装样式比网上的网红点心老气,不像他们爱晒的款。说起枣泥方的制作门道,她眼里立刻亮了起来,称这玩意儿讲究得很,光枣泥就得经选枣、去壳、蒸煮、碾压、收膏五道工序,老师傅盯着铜锅搅得胳膊酸,枣香才能透出来,外头的皮面更得揉够百下,蒸的时候火候差一丝口感就不对味,这手艺从光绪年间传到现在,整整五代人了。可提到常来买的客人,她轻轻叹了口气,说熟客多是上了年纪的,知道这口实在,年轻人来买大多是听家里长辈说过想来尝尝,吃完转头就去买别的了,常来的少得很。

向店员了解经营情况

调研中,队员龚锦睿发现了一组矛盾的数据:83%的受访者认可“非遗糕点是文化遗产”,但仅32%的人每月会购买一次;年轻人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度达70%,却有65%认为“口味偏甜、包装陈旧”是主要顾虑。这些细节被一一记入调研笔记,成为分析“接受度”的鲜活素材。

向路人分发调查问卷

队长张宇表示 “非遗糕点不该只停留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更该走进年轻人的茶歇、家庭的餐桌。” 我们期待,通过这份调研,能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糕点的文化价值与改进空间 —— 或许是根据现代人口味调整甜度的枣泥方,或许是融入国潮元素的新包装,又或是让消费者走进作坊,亲眼见证一块枣泥方从选枣到成型的繁琐工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牛天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