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郑若曦 王一萌)2025年7月7日,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黄山市黟县丰梧村“语你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徽风皖韵的浸润与历史记忆的呼应中,开展多元实践课堂,将徽文化品读、法制启蒙、劳动理论与 “七七事变”铭记教育相融合,为乡村孩童铺就成长与传承的阶梯。
清晨的活动室里,队员陈老师用视频开启徽文化之旅。投影幕布上,宏村月沼的粼粼波光、西递牌坊的斑驳纹路、徽商走南闯北的足迹、新安画派的笔墨意境依次闪现。孩子们围坐凝视,当画面定格在“程朱阙里”的匾额,穿碎花裙的女孩举手,用乡音讲述爷爷说过的徽商“以诚待人”故事,童声里满是对家乡文化的自豪。视频结束后,陈老师引导大家细数“徽文化里的宝藏”,讨论声中,千年文脉的种子悄然扎根。
图为徽州文化讲堂,薪火相传
随后,队员陶老师的法制课接续登场。他以情景剧《小徽的日常》演绎交通规则与校园安全,“过马路走斑马线,就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守着秩序,依规才安全”。模拟法庭上,孩子们争当“小法官”,木质法槌敲响时,稚嫩的“判决”声引发现场欢笑。后墙的法制手抄报展区,有人将徽州砖雕纹样融入“禁止欺凌”图标,传统美学与法治精神碰撞,让规则意识如清泉浸润童心。
午后,李老师的劳动理论课在活动室开讲。他用课件解析“徽州农谚里的智慧”,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讲到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关联,展示犁耙等农具模型,拆解部件讲解原理。孩子们盯着模型跃跃欲试,戴草帽的男孩追问“锄头怎么省力”,互动中,“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愈发清晰。
图为劳动教育课堂,启迪成长
紧接着,朱老师的“给我红心”课上,屏幕里五星红旗飘扬,她讲述“七七事变”:从卢沟桥的枪声到抗日志士的浴血奋战,孩子们听得凝神,讲到大刀队的英勇,有人攥紧拳头。手工环节,红纸折成的五角星串成“1937-2025”时间轴,穿蓝布衫的男孩领诵《少年中国说》,童声撞响四壁,与墙上“入党誓词”辉映。
图为红心讲堂开讲,传递正能量
从徽文化的影像寻踪到法治启蒙的润物无声,从劳动智慧的薪火相传到历史记忆的深刻镌刻,7月7日的活动室里,知识的溪流正汇入精神的江海。当实践队员与孩子们挥手作别,活动室的灯光虽暂歇,那些播撒在童心中的文化基因与家国情怀,已如夏夜的星子悄然闪烁。它们会在日后的岁月里,随孩子们的成长抽枝展叶——或许是有人在宏村的月沼边读懂了文脉传承的重量,或许是有人在面对抉择时记起了“小法官”的公正初心,或许是有人在田间劳作时念起了农谚里的生存智慧,又或许是有人在仰望国旗时,更懂那抹红里承载的牺牲与荣光。这场实践,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以青春之力,为乡村的未来播下守护传统、胸怀家国的种子,待来日,生长成撑起民族脊梁的力量。
撰文 | 郑若曦 王一萌
图片 | 郑若曦 章甜甜
审核 | 章甜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若曦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