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的近百年,藏着中国青年的答案——武汉晴川学院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0 2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阮肖艳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阮肖艳 陈猛 刘磊)武汉晴川学院计算机学院“将星启航”实践团怀揣着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与追寻,踏上了湖北红安这片被红色基因浸染的土地。成员们走进长胜街、八一村和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在斑驳的旧址、珍贵的文物和肃穆的纪念碑前,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信仰的力量。

长胜街:青石板路上的革命烽火

长胜街,这条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百年老街,曾是鄂豫皖苏区的“红色心脏”。400米的街道上,青砖黑瓦的房屋、木格窗户、石板路,仿佛将时光拉回大革命时期。这里是鄂豫皖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见证了黄麻起义的策动、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图为长胜街大门

实践团成员们驻足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前。1930年,这里发行了苏区最早的纸币和铜币,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运转提供了支撑。隔壁的“中西药局”曾为红军医院供应药品,保障伤病员的治疗;而“经济公社”则为农民提供种子和农具,成为根据地生产自救的典范。队员们轻抚着墙上的标语——“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给农民”,仿佛能听见当年群众高呼革命口号的激昂声音。

▲图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前

“这条街不仅是商贸中心,更是革命思想的传播地。”在“七里坪工会”旧址,队员们了解到,1926年这里成立了鄂豫皖地区最早的工人组织,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在红四方面军纪念馆里,陈列着运筹帷幄的“红色中枢”,见证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烽火传奇。

▲图为七里坪工会旧址

▲图为红四方面军纪念馆

▲图为“将星启航”实践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前合照

八一村:英雄故里的精神传承

离开长胜街,实践团来到七里坪镇八一村。这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庄,是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驻地,也是“红军团长方和明”的故乡。走进方和明起居室,简陋的木床、褪色的军装和泛黄的奖章,无声诉说着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图为八一村方和明起居室

方和明曾参与黄麻起义、红军长征,身经200余次战斗,7次负伤、15次立功受奖。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却隐瞒团长身份,解甲归田,带领乡亲们苦干30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1978年以农民身份当选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我是长工出身,我要闹革命;我是共产党员,要坚守对信仰的誓言。”方和明的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他放弃了荣华富贵,选择回到家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新时代青年需要学习的。”

▲图为方和明

随后成员们参观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在这里曾颁布法令、组织生产,是革命政权的摇篮。先辈们于此艰苦创业,以无畏与智慧,为根据地发展奠基,其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图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英雄丰碑下的誓言

最后一站,实践团来到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烈土墓区,立有自“黄麻起义”至新中国成立及抗美援朝战争时期1481座红安籍烈士墓。在整个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武装斗争遍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农民、工人、手工业者、教书的、卖油条的、做豆腐的等无数的革命志士义无反顾地加入共产党,加入到红军中来.他们中有的是父子、有的是夫妻、有的是母女,足以体现那个时代所达到的革命高潮。墓碑上镌刻的烈士事迹如同一幅幅画卷,再现了当年苏区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场景。

▲图为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

纪念广场占地800平方米,建有纪念门、纪念柱和无名烈士公墓,立有纪念碑文。白色的外墙上镶嵌着铜质纪念勋章和象征着光荣与胜利的纪念花环。置身于广场中央,对先烈、先辈们的敬意和缅怀之情令人油然而生!叶成焕、丁思林、吴隆煮、杨宏明、郑行福……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举。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新时代青年更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图为将星启航实践团在纪念广场合照

▲图为将星实践团在长胜街,八一村合照

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

此次实践之旅,让成员们深刻理解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从长胜街的革命烽火到八一村的英雄传承,再到烈士陵园的庄严致敬,每一处旧址、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更要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奋斗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