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两山廿载,青苗艺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微观之力勾勒环保新画面

发布时间:2025-07-10 14: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方荣、王琅、范彦绮   阅读 3.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志愿服务

7月10日,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两山廿载,青苗艺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邱家漾社区,为小朋友们带来“自然实验室·微观生态大冒险”主题公益课堂。带领小朋友们深入探索了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并亲手体验了“变废为宝”的奇妙过程。▲图为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两山廿载,青苗艺创”暑期社会实践团部分成员活动结束后与小朋友们在邱家漾社区二楼学习中心合照

活动伊始,来自社区的城管队员以鲜活的案例和接地气的讲解方式,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第一课”。他结合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垃圾乱堆放、分类不规范”等真实问题,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环境污染对生活品质、生态平衡乃至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干净整洁的环境不是凭空而来的,”城管队员强调,“它需要每个人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减少污染,共同守护美丽的家园。” 这掷地有声的呼吁,为后续的科技探索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前提。▲图为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湖东中队一分队队员用趣味卡片讲解垃圾分类

承接城管队员对环保重要性的阐述,志愿者迅速将焦点引向破解环境难题的“自然方案”——微生物世界。通过播放震撼的污染警示视频和生动的动画短片,课程清晰地展示了传统垃圾处理面临的挑战,并隆重请出本节课的“主角”:那些肉眼难辨却能量巨大的微生物。老师详细讲解了微生物作为“地球分解者”的核心作用,如何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回归自然循环。▲图为实践队员播放生物动画短片

为了让小朋友们真切感受微生物的“超能力”,课堂精心设计了 “酵母净化污水”模拟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亲眼目睹了添加了酵母菌(微生物代表)的浑浊“污水”样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澄清。这个直观的现象引发了阵阵惊叹,让“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这一抽象概念瞬间变得清晰可感,如同一个微型的“污水处理厂”在眼前运转。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生态系统

课程的升华在于揭示微生物技术超越“处理”的更高价值——资源再生。志愿者指出,微生物不仅能高效降解垃圾,缓解“垃圾围城”的压力,更能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例如,经过特定微生物处理的有机废弃物,其产物可用于制造颜料等化工原料。为了让这份“变废为宝”的惊喜触手可及,活动特别安排了 “环保小扇”漆扇制作环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使用源自微生物处理过程的天然颜料,在素白的扇面上尽情创作。当一把把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漆扇在孩子们手中诞生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太神奇了!垃圾真的能变成这么漂亮的颜色!”一位同学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这亲手绘制的扇子,不仅是夏日的清凉工具,更是“循环经济”和“绿色创新”理念最生动的注脚。图为实践队员指导小朋友们制作漆扇

“这次活动将抽象的环境保护理念与具体的微生物科技应用紧密相连,并通过实验和手作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技赋能环保的成果。”活动组织者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环保的种子,让他们深刻理解‘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解决环境问题的兴趣和信心。”这场融合了科学认知、实验观察与艺术创作的旅程,不仅让学生们领略了微生物世界的奇妙力量,更在他们心中勾勒出一幅依靠科技实现绿色发展的未来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方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