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9日讯(通讯员 吕智唯 伍林慧 姚谣)南昌工学院教育学院栉风服务队连续三年奔赴萍乡市芦溪县山口岩村卢德铭小学,创新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走深走实。近期,栉风服务队再次奔赴卢德铭小学,开展暑期“赓续血脉传薪火,创新实践育新人”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红色文化育人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传承”转型。精心策划的“六个一”工程成为活动亮点,为乡村儿童带来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时代生命力——这不仅是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以青春之力构筑“红色精神共同体”的时代答卷。
讲好一篇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声”入童心
队员们在“红领巾宣讲员”培育课堂上,将卢德铭烈士“铁血忠魂”的事迹拆解为“鸡毛信的智慧”“冲锋号的勇气”等具象化场景。通过“理论+实践”的宣讲员培养模式,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彩。当孩子们用尚显稚嫩却铿锵有力的声音讲述“卢德铭率部冲锋”的片段时,信仰火种在童声共鸣中形成精神燎原——这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蜕变,更是红色精神从“被讲述”到“主动传播”的代际接力,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根萌芽。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如何宣讲。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如何宣讲。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如何宣讲。姚一伊 供图
临摹好一封红色家书,让革命情怀浸润笔端
队员们选取卢德铭烈士的家书片段,带领孩子们用毛笔临摹。“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在一笔一划的描摹中,墨香里浸润的不仅是书法技艺,更是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当孩子们用小手握住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革命先辈的铁骨柔情时,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学的交融不再抽象——这是用笔墨搭建的精神桥梁,让百年前的信仰与当下的童心在横撇竖捺间完成对话,让永不褪色的家国精神成为乡村儿童成长的精神底色。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用毛笔临摹“红色家书”。颜若菲 供图
图为孩子们认真练习“红色家书”内容。颜若菲 供图
图为孩子们展示书法成果。颜若菲 供图
演好一场红色剧目,让历史场景“活”起来
队员们将安源工人大罢工的壮阔篇章改编成情景剧,孩子们化身举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标语的矿工,在走位与呐喊中体会团结抗争的力量。当稚嫩的表演重现历史场景时,革命先辈的果敢智慧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这是用肢体语言构建的“活态课堂”,让乡村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的温度,将“担当”二字刻进成长基因。这种教育创新不仅激活了红色记忆,更让“团结奋进”的精神密码在乡村少年心中代代传承。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红色剧目的主要内容。颜若菲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阐释红色故事中的深刻意义。颜若菲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表演红色剧目。颜若菲 供图
唱好一首红色歌曲,让革命薪火代代传
校园里《闪闪的红星》歌声嘹亮,服务队通过红歌教学让童声与革命豪情共振。当声波承载着跨越世纪的精神接力时,红色旋律已不仅是音乐——这是用音符编织的精神纽带,让“强国有我”的誓言在乡村校园里回荡,让革命薪火以艺术为媒,在代际传递中点燃乡村振兴的文化火种。每一次合唱都是一次精神的集结,让红色信仰在歌声中成为照亮乡村少年未来的灯塔。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唱红色歌曲。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唱红色歌曲。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合唱红色歌曲。姚一伊 供图
会跳一支红色舞蹈,让革命旋律“燃”起来
队员们结合《红星歌》编排红色舞蹈,孩子们在律动中用手臂划出红星闪耀的轨迹。每一个跳跃的音符化作传承的密码——这是用肢体语言书写的红色赞歌,让革命精神在活力四射的舞步中打破时空界限,在乡村校园里编织成永不落幕的文化符号。当红色舞蹈成为课间最生动的风景,红色文化已悄然融入乡村儿童的成长日常,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跳红色舞蹈。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跳红色舞蹈。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教孩子们跳红色舞蹈。姚一伊 供图
追寻一处红色足迹,让革命历史“近”起来
服务队带领孩子们参观卢德铭烈士纪念馆,在泛黄书信与锈迹斑斑的武器展品前,队员化身“移动讲解员”讲述英雄事迹。当孩子们驻足凝视烈士遗物时,书本中的文字化作鲜活的精神印记——这是用沉浸式体验搭建的历史桥梁,让乡村少年零距离触摸革命岁月,使红色文化以最直观的方式深植心间。这种“行走的思政课”,不仅让红色历史走出书本,更让乡村儿童成为红色基因的“活体传承者”。
图为孩子们参观红色纪念馆。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照。姚一伊 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照。姚一伊 供图
三年深耕,红色文化育人勾勒乡村振兴精神图谱
自2023年起,栉风服务队以“六个一”工程为抓手,在卢德铭小学深耕三年,已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落”的红色文化辐射效应。当地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蜕变为家庭“红色小老师”,队员在实践中体悟教育传承的力量,指导老师见证孩子们从“聆听者”到“传播者”的成长——这颗播撒在山口岩村的红色种子,正以高校与乡村“双向赋能”的模式,在赣鄱大地编织成“红色文化振兴乡村”的立体网络。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的合照。姚一伊 供图
从卢德铭烈士的无畏精神到安源工人的奋斗信念,南昌工学院用“六个一”工程构筑起红色文化传承的“精神坐标”:这不仅是高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范式,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实践——当红色基因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当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同频共振,这场持续三年的文化下乡行动,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为民族复兴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让革命薪火在代际传承中照亮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的壮阔征途。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谣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