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学院青年学子:以青春镜头守护景德镇非遗匠心与文化薪火

发布时间:2025-07-08 17: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潘雅宁   阅读 2.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武汉市汉口学院传媒学院“青韵传薪 瓷火燎原”实践团7名成员赴江西省景德镇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由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专业学生组成,依托传媒学科优势,通过影像记录、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探究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在为期4天的实践中,队员们走访古窑遗址、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拉坯绘瓷,用镜头捕捉千年瓷都的文化魅力。同时,团队围绕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议题,与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度对话,寻求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精神建设的有机融合,从而为非遗活态保护注入青年视角的创新思路。

陶瓷博物馆:系统认知制瓷历史与技艺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实践团成员通过万余件馆藏文物系统梳理了陶瓷发展史。从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制瓷业的发展,展陈体系完整呈现了原料选取、釉彩配方、烧制技术等工艺演进过程。团队成员重点观察了元代青花、明代五彩等代表性藏品,结合馆内数字化展示技术,分析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能。博物馆学术研究部负责人说:“当代陶瓷文化传播需要借助跨学科力量,尤其需要传媒工作者,也就是你们,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语言,让陶瓷走出去,走到人们心中。”这一观点为团队后续创作提供了明确方向。

▲图为陶瓷博物馆清代酒蓝釉里红西厢记图盘

雕塑瓷厂:见证工业化生产与传统技艺的融合  

作为1956年建厂的国营老厂区,雕塑瓷厂保留了完整的工业化生产链条与手工制瓷车间。实践团成员对比观察了注浆成型流水线与手工捏塑工作区,记录当代生产中机器与人工的协作模式。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下,三名成员体验了陶瓷拉坯环节,直观感受到手工艺对力度、速度的精准要求,回来就跟其他成员说:“手工陶瓷看着不难,做起来还真是有点难度嘞”。厂区负责人告诉团队,当前采用前店后坊"运营模式,既维持生产功能又开发研学体验项目,这种转型策略为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活态保护提供了可行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在雕塑瓷厂留念合影

陶阳里历史街区:探寻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基因

陶阳里御窑景区的考察使团队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问题。调研发现,该区域通过保留"陶阳十三里"街巷肌理,将民窑遗址、会馆建筑改造为文创空间,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当代复用。团队成员特别注意到,青年创客群体在街区占比达37%,其设计的釉彩手机壳、瓷片饰品等衍生品,有效降低了陶瓷文化的认知门槛。

▲图为陶阳里历史街区陶瓷遗址

非遗工作室对话:寻找传统工艺与青年文化的共鸣点

实践团在陈烙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了深入访谈。在与陈烙铭老师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意识到,陈烙铭老师的家族传承经历展现了传统工艺在市场化浪潮中的坚守与调适,而雕塑家们突破创作瓶颈的多元方式则体现了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当代年轻人需要在浮躁环境中学会沉淀。艺术创作既要顺应市场,更需坚守本心。”对于团队提出的当代年轻人有时过于浮躁的问题,陈老师这样强调。他建议青年人要像陶瓷烧制一样,经历时间的淬炼,在景德镇这样的传统工艺沃土中扎根成长。这些经验为当代青年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的掌握,更在于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定力,在坚持与创新间找到平衡,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生长。

▲图为实践团队用镜头记录陈烙铭大师用高超的技艺为展览创作陶瓷作品

本次实践,汉口学院传媒专业学生既能以影像技术留存工艺细节,更能通过内容创作搭建公众与非遗之间的认知桥梁,守护这抹“中国白”与“青花蓝”,让古老窑火在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正是此行赋予他们的时代使命,陶瓷的故事,将在新一代的思考与实践中,续写璀璨篇章。(文字:徐书凡 图片:潘雅宁 付婧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潘雅宁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