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浆筑壶心,壶传匠心”手拉壶调研团开展我文化传承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8 04: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佳铭,冯彩娴   阅读 38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冯彩娴 黄佳铭)为深入践行“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市政与交通学院“浆筑壶心,壶传匠心”手拉壶调研团突击队,在指导老师林培斌的带领下,于近日赴潮州市湘桥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潮州朱泥手拉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瑰宝,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然而,调研团在前期准备中了解到,该技艺正面临人才短缺、产业链不完备、传统观念束缚及市场需求不景气等多重挑战,传承与发展形势严峻。团队此行聚焦“‘非遗’+‘文创’赋能乡村振兴”核心课题,旨在发挥青年智慧,探寻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活化路径,引导社会关注非遗文化,助力潮州手拉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调研团首站抵达被誉为“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的潮州市湘桥区凤新街道西塘村。团队与西塘村村委杨敏华主任进行了深入访谈。在调研问答中,杨主任详细介绍了西塘村依托手拉壶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村委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上的思路。他特别提到,村委正积极探索将手拉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例如考虑开发印有西塘村介绍和代表性壶型的实用环保袋、美观的装饰性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以此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拓宽宣传和增收渠道。杨主任对大学生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期待青年力量能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

图为“浆筑壶心,壶传匠心”调研团与杨主任合照

调研团成员 丁明明 摄

调研团随后拜访了多位代表性传承人。在许统桓大师工作室,成员们近距离观摩了手拉壶坯的整个制作过程。许大师强调:“一个完整的成品制作至少需一个月,工序繁琐,极需耐心。”每一把壶都需经过高温淬炼,方能成就其独特色泽与质感,其背后蕴含的匠人精神令成员们深受触动。团队成员还在大师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手拉壶制作,深刻感受了技艺之精妙与传承之不易。

图为“浆筑壶心,壶传匠心”调研团成员与许大师合照

调研团成员 李欣 摄

团队成员还走村入户,聆听村民讲述手拉壶与西塘村血脉相连的故事。村民们表示,手拉壶不仅是谋生技艺,更是村落的灵魂与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感,期盼其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浆筑壶心,壶传匠心”调研团成员采访村民

调研团成员 丁明明 摄

团队指导老师有幸采访了手拉朱泥壶百年老字号“裕德堂”第五代传人张泽锋老师。大学毕业后,张泽锋毅然返乡肩负起传承重任。他热情欢迎大学生团队深入了解潮州手拉壶历史与技艺,并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非常期待与青年团队深入联动,借助你们的青春活力与创新思维,增加外界对手拉壶的关注度。让传统工艺美术与新时代文化内涵相融合,才能迸发新光彩,激励这项古老技艺不断进步!”

图为“浆筑壶心,壶传匠心”调研团指导老师采访裕德堂第五代传人

调研团成员 丁明明 摄

通过此次“三下乡”实践,调研团不仅深入了解了潮州手拉朱泥壶的精湛工艺、市场现状与传承困境,更深刻认识到青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机遇。团队将系统总结调研成果,深化“非遗+文创产品”模式的探索,为潮州手拉朱泥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贡献青春智慧。团队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特别是青年力量的积极介入,这项承载着中华文明智慧的非遗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图为“浆筑壶心,壶传匠心”调研团成员大合照

调研团成员 丁明明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佳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