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八点半的阳光斜斜切进进士巷,青石板被晒得微微发烫时,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的队员们推着满载物资的小推车,准时出现在巷口。陶泥箱上的标签被晃得翻飞,扎染布卷从推车边缘垂下一角,扫过石板路带起细碎尘埃——老巷的文化节序曲,正被这群年轻人稳稳拉开。
青春“主C”上线,给老巷装“活力引擎”
队员们卸物资的动作像经过排练:两人抬陶泥箱时,手指扣住箱沿的力度都一致;女生们抱着剪纸工具包,脚步轻得怕惊扰了巷里的老槐树。布置摊位时,有人弯腰摆放游戏物品,有人踮脚调整挂绳高度,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长,被阳光烤出淡淡的热气。
图为忠信社区进士巷艺术节活动现场,队员们在摊位间忙碌
苦楝树下的祈福区,队员们刚把红绸许愿牌挂好,就有居民凑过来。白发阿伯提笔时手腕微颤,立刻有队员伸过手去,指尖轻轻托住牌底;穿校服的小姑娘要把“考高分”的牌子挂得更高,红绸在风里晃成了跳动的火苗。青石板被晒得发烫,膝盖抵上去的灼热,混着居民道谢的暖意,成了独特的“青春勋章”。
图为祈福墙互动瞬间:小女孩挂愿,志愿者定格美好时刻
非遗混搭青春,给老巷换“潮玩皮肤”
陶泥摊前,队员们跟着老师傅学揉泥,掌心沾着深灰色的粉末,转身教小朋友捏“迷你醒狮”时,指腹的温度把泥焐得软软的。有孩子把狮头捏成圆滚滚的“团子”,他们也笑着拍手:“这是‘福气狮’,比书上的还特别!”
图为“禅艺律动”队队员协助游客制作陶泥作品,指尖沾着泥痕
扎染区的蓝布在竹竿上晾成一片云,队员们却在新布坯上玩起了花样:用橡皮筋扎出星星、爱心的形状,浸靛蓝时特意留一角不染色,展开就是蓝底缀着白的“星空”。路过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说要“发朋友圈安利老巷的潮玩法”。
青灰色老砖墙默默伫立,成为天然背景板。“禅艺律动”队队员身着志愿服,与孩童们围坐在斑驳石墙下的简易木桌旁,开启贴布画创作之旅。队员手中,各色旧布料仿佛被赋予魔力,经裁剪、拼贴,渐渐勾勒出鲜活图案;孩童们眼神发亮,或认真挑选布片,或专注涂抹胶水,将奇思妙想注入作品。
图为“禅艺律动”队队员与孩童,在老巷围坐创作贴布画,旧布拼出青春传承
青春力量“反哺”,给老巷开“共建副本”
夕阳把巷口染成橘色时,队员们开始收拾摊位。颜料瓶被拧紧盖子码成方阵,陶泥工具用湿巾擦得发亮,连早上搬运时蹭在墙上的灰痕,都被他们用抹布擦干净。社区工作人员递来冰镇甘蔗汁,看着他们被晒红的脸颊笑:“你们这哪是帮忙,是给老巷注入了青春的精气神。”
捐款箱里的硬币叮当作响,不少是穿校服的孩子捐的——他们刚在陶泥摊捏完“心愿狮”,就拉着家长往箱里塞零花钱。队员们数着硬币,发现比预估的多了近一半,掌心的汗混着硬币的凉意,成了最实在的成就感。
推着空车走出巷口时,老槐树的影子在身后拉得很长。这场文化节里,“禅艺律动”队用青春的热度,让老巷的文化脉络重新搏动。下次再来,或许能看到他们设计的“非遗盲盒”“地名解谜卡”——毕竟,年轻人的创意,本就是老巷最该接住的“新传统”。而那些被阳光晒得发烫的推车把手、被汗水浸软的志愿马甲,早已悄悄把“共建”两个字,融进了老巷的日常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昭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