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出真知,青春放光彩|千年潮声启新航 青春寻根护文脉

发布时间:2025-07-06 23: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卢佳丽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卢佳丽)为追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脉络、感悟海洋文明交融魅力,7月5日上午,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水韵扬帆,丝路‘职’梦”实践服务团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通过文物观摩与互动学习,深入挖掘“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的水运智慧,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水文化寻根之旅”。

千年潮声,刺桐梦华映照丝路辉煌

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驻足于“刺桐梦华图”全息投影剧场,“穿越”至宋元泉州港,目睹千帆竞发、货通万国的盛况。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惊叹遥相呼应:“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之港,甚至堪称最美之地。”红砖白石的中式建筑依山傍海,阿拉伯商人的驼队与南洋商船交织成画,生动再现了“市井十洲人”的繁荣图景。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讲解

海上经济贸易的繁荣不仅推动了泉州经济腾飞,更催生了强大的产业集群与贸易网络。青瓷、丝绸、茶叶从这里远销海外,香料、珠宝、象牙自异域纷至沓来,塑造了泉州“海纳百川”的城市格局。

向海图强造船技术铸就贸易传奇

“一条泉州商船的载货量,相当于6000至7000头骆驼。”讲解员以元朝海船模型为引,揭秘泉州领先世界数百年的造船技术:独特的桅杆结构可抵御狂风巨浪,加厚的船底适应远洋航行,水密隔舱设计则大幅提升了安全性。

彼时,泉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并称“双璧”。青花瓷盘上阿拉伯纹样与中国牡丹相映成趣,清真寺遗址出土的宋代铜钱刻有双语铭文,印证了泉州作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多元交融。商船往来如织,织就了一张横跨亚非欧的贸易网络。

桥通四海:石桥架起陆海联运“黄金走廊”

宋元贸易繁荣催生水陆联运需求,泉州桥梁以技术创新托举起贸易命脉。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团队成员领略了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洛阳桥以“筏型基础”稳固桥墩,千年屹立不倒;顺济桥作为水陆枢纽,商脉传承至今。展出的宋代桥墩与清代修缮痕迹并存,印证了桥梁“活态传承”的价值。

“当代泉州环湾路网仍沿袭宋元桥梁走向”讲解员对比古今地图的发现,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持久影响。从“海上丝绸之路”到“陆海新通道”,千年脉络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以青春守护千年文脉

参观过程中,实践服务团的成员们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于各个展陈区域不时驻足。在参观交流环节,成员们围绕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主题,与讲解员深入互动,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方式、古代商船的建造技术等。讲解员耐心地一一回答,并结合实际案例与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独到的见解与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作为新时代水运水利专业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与责任。在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实践团成员们清醒地认识到,唯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能力,才能在海洋领域有所建树。他们立志成为既掌握精湛专业技术,又具备广阔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海洋工匠”,以扎实的学识和创新的思维,为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博物馆正门合照

未来,团队将继续沿着“水韵扬帆”的足迹,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力量,在“一带一路”新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的答卷,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图:杨杰 卢佳丽 文:卢佳丽 杨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佳丽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