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青年大学生团队深耕三坊七巷文化传承发展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6 20: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蔡亦恬 陈韧基 陈梦凌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调研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为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为深入调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福建模式”,集美大学"习语路·闽海情"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于7月2日赴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实地走访,通过故居探访、非遗对话、街头调研等方式,多方面解码闽都文化的传承密码。

福州市政府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采取“镶牙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法有序进行整改,并搬迁、拆除了与街区风貌冲突和不协调的建筑。,将159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与街巷肌理统一规划,避免碎片化开发,形成连贯的历史文化体验区。在此基础上,对街区进行了清晰分区。实践队在核心文化区内,先后走访了林觉民冰心故居,福建省民俗博物馆,叶氏故居。文学与革命精神的跨时空接力,让实践队员们真正体会到文化传承不仅是课本上的史料,更是可感知的精神血脉与对文化内核的坚守与弘扬。

实践队员参观民俗博物馆场景

实践队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近年来三坊七巷的管理工作是在福州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协同共管下进行的。"三坊七巷”管委会由福州市政府直属管辖,主要负责"统筹文物、规划、旅游等部门职能,避免多头管理。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入文旅集团负责市场化运营(如活动策划、品牌推广),实现"保护+开发"双轨并行。与此同时,多个展馆例如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以及叶氏故居,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现人流管控,保障建筑安全,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动态调整业态布局(如高峰期限流、优化商铺类型等)。在采访过程中,景区工作人员对基础设施赞誉有加,并表示在福州市政府的牵头作用下,景区的相关制度越来越完善,文旅宣传也越做越强,这离不开广大职能部门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图为林觉民故居场景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叶氏故居场景

实践队通过街头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得知了近年来三坊七巷非遗文化建设得到大力发展,文旅行业热度大幅提升,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乘着文旅兴起的东风,三坊七巷持续发力,开展丰富的园区活动,例如与名人文化串联,将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寿山石雕等城市名片捆绑推广,形成"福州文化套餐",扩大文旅辐射力。

实践队员采访工作人员场景

此外,实践队还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实践志愿者开展了深入交流。青年志愿者们表示,“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文旅产业发展的活力,却也发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现代难题。”文化传承不是孤立的行为,它需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队员采访福建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场景

此次走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领略了福建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激发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非遗“活”在当下,既要守住文化根脉,更要在时代语境中找到与大众对话的方式。非遗文化作为璀璨明珠,既是过去岁月的见证,也是未来发展的源泉。在时代的浪潮中,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机遇。无论是非遗传承人、游客,还是实践队这样的青年力量,都在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古巷,用心灵感受文化,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经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驱使着他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行动,通过新媒体传播、志愿服务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闽都文化的魅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新时代中国青年势必让文化传承的火炬相传不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文字 | 蔡亦恬 陈韧基

图片 | "习语路·闽海情"实践队

审核 | 蔡亦恬 程风

供稿 | 蔡亦恬 陈韧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梦凌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5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