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院师生赴福鼎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暑期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06 16: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一祯   阅读 1.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七月的闽东海域碧波万顷,7月1日至3日,闽江学院“蓝湾绿盾”实践队在张智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福鼎市沙埕港、八尺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沙埕港位于福鼎市,与浙江苍南县接壤,是福建省重要渔港。从福鼎市八尺门东至沙埕港,海岸线曲折,潮间淤泥浅滩约 5146.6公顷,滨海浅滩生长着我国最北的红树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化陆海综合治理,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本次实践活动立足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聚焦海岸带修复项目宁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生态蓝湾建设贡献闽院力量。

图为方站长为同学们讲解 吕小龙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红树林合影 吕小龙 供图

一、人机协同: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这片红树林区域在2020年卫星图上还是连续分布,现在出现了碎片化退化。”张智老师指着平板电脑上的遥感影像说。

实践队获取了八尺门近5年的卫星数据,在近三十公里的海岸线附近识别出14处变化,发现八尺门内港存在养殖区扩张、海洋垃圾堆放、房屋扩建、填海等潜在问题。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些问题,同时确认是否还存在其他无法从卫星图中直观看出来的问题,大家出发前往现场。“针对卫星图识别出的14处变化,我们决定分三天落实到各个点去。从南八尺门出发,沿顺时针方向,每天争取完成五个点。”张智老师带领5名来自地理与海洋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来到福建省宁德市八尺门。

一路南下,实践队发现卫星图上推测的一处建筑扩建,实际上是一座驾校,在驾校旁还发现一处红树林修复地,蓝色的海水里刚种植的红树林长出了绿叶,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充满生机。

一名队员指着一处堆满白色“碎石”的地方,问:“这是什么?”张智老师告诉他们:“这是牡蛎壳,粉碎后的牡蛎壳粉可以用于酸性农田的土壤改良,也能净化水体,为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做出贡献。”离牡蛎壳不远处,一堆垃圾被随意堆放在空地上。

二、下乡进村:多维调研解码海湾生态

修复海洋生态,守护人海和谐蓝色家园,离不开海边村民的共同努力。为全面深入了解八尺门海洋生态修复情况,实践队还到访岸边的翁江村,在村部与村书记、村民进行交谈,围绕调查发现的问题展开探讨。

黄书记表示:“感谢你们关注翁江村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我们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做了不少工作,也还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你们放心,我会与村民沟通并解决这些问题,为守护蓝色海湾出一份微薄之力。”

“看到我们这里环境变得越来越美,海边的水产种类越来越多,留在村里的人有一份工作、有稳定收入,我心里真高兴啊!如果需要我们做什么,我第一个配合!”养殖大户江叔豪爽地说。

在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自然资源部福鼎海洋站,方文站长为实践队员介绍了近年来福鼎沙埕港海域悄然发生的生态变化:红树林长高了,牡蛎礁吸引多种生物“筑巢”,周边百姓在绿水、青山、蓝天下幸福生活。

三、青衿之志:在乡土间生根的振兴火种

暮色中的八尺门滩涂泛着银光,实践队员们围坐在红树林修复区的防潮堤上整理最后一天的调研数据。经过三天的实地调查,队员们确定了卫星图斑上14处变化的原因,并将这些变化绘成一张图,根据不同区域的问题给出不同的针对性措施。

队长潘晓挺说:“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拓展了眼界、提升了实操本领,更与八尺门的乡亲们架起了情感的桥梁。”这段交织着汗水与欢笑的时光,如同暗夜中的星火,在他们心中汇聚成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光芒。

乡村振兴的画卷需要青年以热血勾勒轮廓,绿色发展的征程离不开青年用智慧填充细节。以双脚丈量乡土的广度,用双肩扛起青年的担当,这支队伍正以知行合一的姿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卷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鲜活注脚。(通讯员 林一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一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