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6日讯(通讯员:李天泽 郑洪举 刘柏岩 卢嘉昕 曹加梦 李奥博 朱一清 朱佳琪 董世彦 袁苗苗)为深切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引导青年一代筑牢历史使命感,并深化高校与地方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7月6日,人和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江西农业大学联合策划并开展了主题为“青春聆听历史,烽火永续荣光”的文明实践活动。怀着无比的崇敬与求索之心,“沼清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人和乡的寻常巷陌,叩响了亲历烽火岁月的老兵家门,聆听那些用鲜血与牺牲书写的革命故事。他们期望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心灵对话,让尘封的历史重新焕发光彩,将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坚不可摧的红色血脉,在青年学子心中深深扎根、代代相传。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兵亲切交流
晨光慰英魂,勋章诉烽烟
活动当天,清晨的阳光洒满宁静的乡村。江西农业大学的志愿者们身着整洁的服装,手捧鲜花和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怀揣着庄重与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老兵们的家。这些曾经在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如今虽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眉宇间那份历经战火淬炼的坚毅与从容,依然清晰可见。一位胸前挂满勋章的爷爷,用微微颤抖的手,摩挲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将大家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他讲述着夜袭敌营的惊心动魄——战士们如何在刺骨的寒风中匍匐穿越重重障碍,以血肉之躯摧毁敌人的坚固堡垒;回忆着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老乡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送粮送药,用门板抬着伤员转移,一句朴实的“队伍在,家就在”让在场的所有人眼眶湿润;更哽咽地追忆起牺牲的战友。枪炮的轰鸣、行军的艰辛、生离死别的痛楚……老兵爷爷用沙哑而坚定的声音,将那段沉重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开。志愿者们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战场的惨烈与先辈们视死如归的磅礴力量,深刻触摸到了支撑民族屹立不倒的脊梁。
图为老兵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往事
手帕暖乡思,金浪慰忠魂
历史讲述刚结束,温暖的交流便自然流淌。志愿者们轻握老兵布满沧桑的手,关切询问:“爷爷,您腿上的旧伤阴雨天还疼吗?”“当年在战场想家时怎么办?”老兵眼中闪着慈祥的光,笑道:“想家就摸摸媳妇绣的手帕!疼?比起牺牲的战友,这不算啥!”他随即反问学农的大学生:“现在种田还用老黄牛吗?”听到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等技术时,老兵欣慰地连声赞叹:“好啊!老一辈拼命守住的土地,真被你们种出‘金疙瘩’了!”一老一少,谈笑风生。老兵分享行军壶里的炒面渣,学子展示平板中稻田丰收的景象。阳光洒满屋子,照亮老人满足的笑颜和青年感动的眼眶。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革命精神”“爱国情怀”化为可感的力量。一位志愿者感叹:“以前觉得‘视死如归’是口号,今天才懂它的千钧之重!”
图为老兵向实践团成员讲述往事
铸魂深慰暮,淬青春映红
此次“青春聆听历史,烽火永续荣光”主题实践活动,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核和温暖的情感互动,取得了丰硕而深远的成果,在校地协同育人和红色基因传承方面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为核心的成效在于为青年学子铸魂育人,厚植了坚实的红色根基。老兵们亲口讲述的鲜活历史,无疑是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青年学子们从被动的历史聆听者,主动转变为积极的红色精神传播者。历史赋予的使命感,从书本上的理论说教,升华为融入血脉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共鸣,爱国奋斗的热情在青年群体中澎湃激荡。活动同样为革命功臣送去了深切的尊崇与温暖的关爱,慰藉了英雄的暮年。志愿者们不仅带去了物质上的慰问,更通过倾听和陪伴,给予了老兵们宝贵的精神慰藉。对于江西农业大学的青年志愿者而言,此次活动更是一次宝贵的能力锤炼和深刻的精神洗礼。在与英雄面对面的交流中,他们的灵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涤荡,真正理解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深刻含义。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老兵亲切交流
当夕阳的金辉为人和乡的连绵青山披上温暖的纱衣,志愿者们与老兵爷爷在院门前依依惜别,久久挥手。那些被青春之心铭记的烽火故事与英雄面容,已然化作不灭的星火,点亮了万千青年的信仰之灯。“青春聆听历史,烽火永续荣光”远非一次简单的走访慰问,它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是代际之间以心传心、以情动人的信仰接力,更是高校与地方携手,将历史的血色荣光转化为砥砺前行磅礴力量的生动实践。当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脉搏与历史深处那强劲的心跳同频共振,红色的血脉便永远鲜活滚烫,守护着这来之不易的山河锦绣、盛世长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佳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