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贸市场到田间地头,攀枝花学院学子的“助农接力”正青春

发布时间:2025-07-05 20: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董曦 陈佳怡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为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扎根乡村沃土,在农贸市场的烟火与田间地头的泥土香中触摸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6 月 29 日,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映红田”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攀枝花市大田镇。以“红色铸魂、实践赋能”为主题,队员们先探访大田会议旧址纪念馆,在红色历史的浸润中厚植乡土情怀;随后带着这份对土地的热忱,深入集市与田间开展走访调研与助农实践。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既感知到了乡土深处的温度,更用青春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实践队刚踏入大田会议旧址纪念馆,“欢迎攀枝花学院的学子们!”馆长亲切的问候声便传到耳边。在他的引导下,实践队走进这座镌刻着三线建设记忆的红色殿堂,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不时低头记录。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复原的会议场景完整呈现在眼前,墙上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手写标语依然清晰可见。每一件展品旁详实的历史说明,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馆长不仅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相关的知识,更会细心回答实践团队的问题。参观结束后,馆长还热情邀请实践团队一起合影留念,在庄重而温馨的氛围中,队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三线精神的时代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田会议遗址参观学习。刘薇 供图

从纪念馆走出,实践队员们带着三线精神的感悟走进大田镇农贸市场。在水果摊区,队员们重点调研了当地特色水果产业。“本地新鲜采摘的应季水果最受欢迎,还有两个月就要去山上摘石榴来卖了。”一位摊主边整理火龙果边介绍。通过系统走访,队员们系统梳理了大田镇特色水果的产销情况,重点记录了石榴的品种特点、销售渠道及果农面临的实际困难。当了解到摊主需凌晨进货、雨天经营困难等实际困难后,实践队队员们详细记录下农产品销售的一线实情。

▲图为实践队员与水果摊摊主交流近景。刘薇 供图

在集贸市场角落,队员们观察到一位生猪商贩正在卸货。围在满载生猪的货车旁,他们对商贩进行了访谈。商贩向实践团倾诉养殖困境,“饲料价格涨得厉害,防疫支出占成本两成,现在卖一头猪利润不到200元!”队员们认真记录问题,并结合专业知识和市场调研,提出一系列切实建议:建议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降低饲料成本;推荐使用记账软件管理收支;并重点探讨了“线上社区团购”的新型销售模式。通过深入交流,团队不仅梳理出散养户的经营难题,更为传统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图为实践队员与养殖户热烈讨论的场景。刘薇 供图

离开农贸市场,实践队来到大田镇石榴种植地。连片的石榴林间,果农张大叔正站在树荫下忙着包装,不远处几位乡亲还在给果树套袋,队员们快步上前帮忙。“套袋能防虫害、保果色,还能防止阳光暴晒,” 张大叔边示范边讲解,“底部要撑开,避免闷坏果实。” 实践队队员朱杰将技术要点仔细记在实践手册上。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队员们的衣衫,却没人喊累。休息时,张大叔用当地方言说:“谢谢你们啊,年轻人肯下力气。” 队员李思嘉感叹道:“亲手试过才知道,一颗石榴从挂果到上市要经这么多工序。” 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不仅体会到了果农的辛苦,更明白助农不是口号 —— 弯腰套袋的每一下,都是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队员融入果农包装石榴。刘薇 供图

此次大田之行,攀枝花学院学子走进集市聆听从业者故事,在烟火气中触摸小镇民生的温度;深入果园参与助农劳动,用双手为乡村生产添力。队员们表示,将把实践中的所见所感化为成长动力,未来持续关注乡村发展,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彩 —— 让“三下乡”的意义,在感知乡土、服务乡土的过程中不断延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