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香飘万家 —— 走进会馆村,聆听农户的“稻”路心声

发布时间:2025-07-05 17:5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常嘉怡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4日上午,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稻梦链万家”实践队前往天津市津南区会馆村,与当地小站稻种植户进行了面对面交流,聆听他们在种植、销售、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真实声音,了解津南区小站稻产业发展的现状,设想小站稻未来发展道路。

在稻田边,实践队员们采访了几位正在除草的农户,其中一位李大爷介绍说,目前他家中种植了13亩小站稻,主要品种为“金稻939”和“金稻919”,前者品质高、市场价格好,后者出米率高、产量稳定。然而,种植成本也不容小觑:每亩地的土地流转费,加上种子、肥料、农药和机械化收割等费用,总投入较大。另外也存在机械化水平低的问题,尽管政府提供了部分补贴,但高昂的机械化设备价格仍让散户望而却步,只能通过多户合作的方式勉强实现机械化。

图为实践队员与田边农户交流访谈。通讯员成晓冉摄

小站稻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显著,但散户却难以从中受益。在会馆村一间小站稻仓储室内,农户坦言,超市中的精品“小站稻”售价可达8元/斤,而他们因缺乏认证资质,只能以普通稻谷的价格卖给收购企业,且申请地理标志商标的高额检测费和繁琐流程,普通散户力不从心。“我们赚的还是辛苦钱。”王大爷无奈表示。

图为实践队员与仓储室内农户交流访谈。通讯员常嘉怡摄

政府提供的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压力,如稻谷直补、农机和有机肥补贴等,然而,普通农户生产销售端仍存在一定困难。农户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技术上的支持,谈及未来,他们充满期待:“单打独斗没出路,产业化才是方向。”目前,大部分村民已加入了合作社,实现了统一管理。

通过这次深度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小站稻种植户在传统农业转型中的期盼与挑战。政策支持、品牌赋能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小站稻产业发展的关键,未来,如何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让农户真正享受到品牌红利,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会馆村的故事,正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缩影。在这里,希望与挑战并存,而变革的种子已然播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常嘉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