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秘竹博馆文脉,探微科技赋能路

发布时间:2025-07-05 08: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万心怡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2025年7月3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益新锋”实践团赴江西省资溪县高阜镇竹科技博物馆,开展“竹间溯文脉,馆内探科潮”主题三下乡实践。实践团沉浸式感受当地特色竹产业文化,直观领略前沿科技突破传统应用的边界,深度探究传统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路径。

 

图为实践团合影

成员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展馆的竹源探秘区。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与珍贵的实物展品,成员们系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性、品种分布,以及当地竹文化的千年传承脉络。从古朴实用的竹篮竹席,到栩栩如生的竹编人物、动物造型。成员们深切体会到,竹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不仅承载着一方水土的集体记忆,更凝结着当地先民的智慧与汗水。每一道编织纹路、每一件传统器具,都诉说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竹文化

成员们步入科技赋能区,直观感受到竹产业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创新活力。陈列柜里,竹纤维制作的切菜板、环保餐具、毛巾整齐排列,竹生物质提取工艺将其转化为可降解塑料原料,竹纤维纺织技术让竹子化身柔软衣物,拓展竹制品在日常用品领域的边界。墙面悬挂的竹编字画更是惊艳,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出山水花鸟的神韵,让竹成为传递东方美学的艺术载体。看着这些展品,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传统竹产业在科技的赋能下,早已突破固有边界,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制造,拓展到环保材料等多个领域。从实用物件到创意艺术,竹子多元应用背后,是竹科技的一次次突破。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科技赋能区

工艺体验区,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视角,深度解码竹工艺中的匠心智慧。土木工程专业成员运用结构力学知识,对传统竹编器具的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成员结合精密制造技术,针对榫卯连接部位提出加固优化方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员运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畲族特色竹编纹样进行简易采集与频谱分析,辅助改进竹编工艺,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实践团各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匠心相结合,从结构优化、工艺改良等多方面入手,为竹工艺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竹制品结构进行相关分析

此次实践中,工学院学子以“精工治学,明德笃行”院训为指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实际行动,在传承竹文化匠心精神的同时,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后,实践团将持续深耕乡村特色产业,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青年担当践行新时代高校学子的使命,让院训精神在科技赋能乡村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供稿团队: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工益新锋”实践团

通讯员:滕婧尧 李翼 余有航 郑慧伦 杨兴恺 吴建衡 万心怡 熊雯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万心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