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蓉城·红途印记 ——川农大实践团队赴成都博物馆与人民公园开展“星火燎原,红途万里”主题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5 0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柳崎   阅读 3.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2日,为深刻体悟历史脉动、赓续红色基因,川农大实践团队以“红途万里”为行路标,深入蓉城腹地,探访成都博物馆“花重锦官城”历史文化陈列(近世篇)与四川人民公园红色遗址,在历史烟云与峥嵘岁月的交汇点上,触摸城市灵魂深处不灭的赤色印记。

上午10时,一队成员走进成都博物馆近世展厅。驻足于一件件铭刻近代风云的文物前,柔和的灯光下,仿佛能听见百年前激昂的呐喊穿越时空传来。团队成员们神情专注,或俯身凝神细读泛黄的文献,或低声交流着内心的震撼与感悟。当了解到恽代英、吴玉章等革命先驱在蓉城传播进步思想、点燃革命火种的英勇事迹,成员们深刻领悟到“星火”二字承载的千钧分量——正是无数革命先辈如点点微光,在至暗时刻执着闪耀,最终汇聚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行道路。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展馆内的历史展板 通讯员 朱平 摄)

在抗战展区中央,一幅镌刻着“川军主要战役示意图”的青铜展板尤为醒目:1937年淞沪会战,杨森率领二十军将士以血肉之躯顽强抵御日军坦克的进攻;1938年滕县保卫战,王铭章将军亲率五千将士死守孤城三日,城破之际,那句“决心死拼,以报国家”的绝笔电报,至今仍在耳畔回响;1939年随枣会战,川军凭借简陋的汉阳造步枪,成功击溃日军装甲部队……展板上的每一道战役标记,都浸染着“无川不成军”的悲壮与豪迈。一位成员感慨道:“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先辈用生命写就的热血诗篇!”

(图为展馆内川军参加抗日战争的纪念墙 通讯员 赵柳崎 摄)

同一时间,另一队成员则踏上人民公园这片承载着“全川保路”风云的土地。保路运动纪念碑巍然矗立,这座高达31.85米的纪念碑,不仅是成都近现代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更是四川人民为争取铁路权益英勇斗争的不朽精神象征。成员们认真观看展板,深入了解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凝视碑身上铁轨、火车头等浮雕图案,深切体会革命志士“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迈革命情怀。

(图为同学在保路死事纪念碑前 通讯员 张明星 摄)

随后,团队走进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馆内,丰富的历史照片、珍贵的文物复制品与先进的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生动再现了保路运动从“建路”到“保路”的全过程。泛黄的文献资料、锈迹斑斑的旧物,仿佛将成员们带回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团队成员李同学不禁感慨:“这些文物是历史的无声诉说者,它们让我们更加珍视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保路运动陈列馆内的展板 通讯员 张明星 摄)

当两队人马在旅程结束汇合,彼此分享着博物馆里厚重历史的震撼与纪念碑下革命现场的悸动。两段旅程,一静一动,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从保路运动第一声惊雷,到革命火种在中华大地上最终燎原,无数先辈正是怀揣着“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才踏上了那条充满荆棘却通往光明的“红途万里”。这份源于成都热土的抗争与求索精神,正是激励吾辈青年在新时代传承不息、砥砺前行的宝贵火种。

(图为团队2在保路死事纪念碑前的合照 通讯员 张明星 摄)

(图为团队1于四川成都博物馆门口合照 通讯员 张明星 摄)

此次“红途万里”蓉城寻迹,不仅是对“星火燎原”主题的生动诠释,更是团队精神的一次淬炼与升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感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历史烽烟中凝聚的信念之光照亮未来征途。星火不灭,红途永续,青年一代必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万里征程上,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辈的崭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柳崎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2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