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浪潮裹挟着风云激荡奔涌向前,赣鄱大地的山水画卷中,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始终珍藏着一抹永不褪色的记忆——竹篙寨。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红色堡垒,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怀着崇敬之心,踏上这片热土,开启寻访红色印记的征程。
图为竹篙寨石碑,涂明 慧供图。
踏入竹篙寨斑驳的入口,光影交错间,就看见一位老人,鬓间银丝与乌发交织,在竹篙寨的光影里轻轻颤动,仿佛岁月在她发梢写下半卷沧桑,又留半卷未褪的风华,正带着几个孩童闲坐于此。老人操着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目光温和,亲切地向走在队伍最前方的实践队员问询姓名与来意。当知是"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的身份,以及探寻红色印记的初衷后,老人的眼中瞬间亮起热忱的光芒,笑容愈发灿烂,热情地与队员们攀谈起来。
交谈中队员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受家庭红色氛围的熏陶,她的子孙们在闲暇时,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竹篙寨。这里不仅是承载革命记忆的圣地,更像是他们家族传承红色精神的特殊纽带,一代又一代,延续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意。
图为老人带小孩闲息在竹篙寨入口,罗轶恒供图。
在走访过程中,林秦虎书记化身历史的讲述者,引领实践队沿着青石铺就的蜿蜒石阶,向着竹篙寨腹地徐徐前行。林秦虎书记道:“竹篙寨之所以会成为中央苏区时期重要的军械、战备物资中转站,一是因为当地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二是当地的人民基础好。”
竹篙寨雄踞于层峦叠嶂之间,独特的地势如天然壁垒般易守难攻,四周山峦蕴藏着丰饶的煤脉,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不仅为根据地构筑起天然的防护屏障,更凭借水源与能源的双重保障,承载起守护革命火种的历史重任。同时,竹篙寨的人民基础牢不可破,深深扎根于鱼水交融的军民情谊之中。百姓会毫无保留地为队伍传递情报、充当向导。面对敌军封锁,村民们更是自发组成运输队,冒着生命危险送往中央后方保管处,用血肉之躯搭建起物资输送的"隐形通道"。而“红军睡屋檐”的故事,更是为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传承。这些点点滴滴共同谱写了保卫红色据点的壮烈诗篇。
山风裹挟着灰岩特有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沁凉的触感浸透衣衫,队员们抚摸着布满岁月痕迹的岩壁,聆听着跨越时空的传奇,那些沉睡在史料中的文字,此刻化作鲜活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个人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传承。
图为竹篙寨腹地地形,邱小薇供图。
图为林秦虎书记讲解竹篙寨历史,涂明慧供图。
行至镌刻着入党誓词的岩壁前,林秦虎书记驻足而立,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缓缓转身,面向同行的众人,语气郑重地说道:"入党誓词自诞生以来,其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岁月流转,虽不再有激烈的阶级斗争,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永不磨灭的初心印记。同时,铁一般的纪律,更是这支队伍的筋骨脊梁。" 这番话语,字字千钧,如洪钟般回荡在山间,也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间。
图为竹篙寨留存的入党誓词,陈佳莹供图。
于竹篙寨的山径巷陌间,实践队队员们一次次为眼前的景致与故事所震撼。浸染着岁月风霜的红色遗迹与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似熊熊火炬,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之火。周边居民们的质朴热忱与对红色历史的坚守传承,同时也化作涓涓暖流,浸润着队员们的心灵,让这场走访之旅成为一场涤荡灵魂的精神洗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