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 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是优质生态产品重要供 给地。近年来,我省多措施保护“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 生态保护“组合拳”持续打出,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是 在保护中厚植了生态资源优势,夯实了绿色发展基础。如何 将水源地生态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生态 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被实践证明 的可行路径。为了解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 状,课题组于2023年先后多次到赣江源头现场调研并撰写调 研成果,提出协同推进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一)生态保护主体
一是由林业部门主管。赣江源位于我省的瑞金市、石城 县以及福建省长汀县交界地区。我省已在两地设立赣江源自 然保护区管理局(简称管理局),为当地林业局管理的正科 级事业单位,是赣江源生态保护主管部门。二是由护林员专 管。赣江源属地管理局聘请当地群众担任专职护林员,签订 管护合同,并将保护区划分为多个网格进行划片管护,实行 网格化管护。三是由社会群众共管。组建以返乡能人、老党 员、老干部、老模范等为成员的村民理事会,引导当地群众 参与到河道巡查管护,共同守护好赣江源头一泓清水。
(二)生态保护举措
一是关闭保护区工厂。赣江源属地市(县)坚持“经济 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原则,先后关闭小造纸厂 70多家、拆除明笋加工厂74家。二是开展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开展“绿盾2017、2018”等专项行动,发现问题并全部完成整改,并不定期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三是借助 科技手段探测溯源。借助无人船、智能机器人、管道检测潜 望镜等进行探测溯源,实现点位水质监测自动化、网络化, 确保源头水质。四是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投入近40亿元 用于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及水生态环境改善,打造幸福河湖样 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示范区。
(三)生态保护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逐年稳步向好。赣江源每年为赣江注入超 过1.4亿立方米的优质I 类水,被称为“江西水塔”;保护区 内森林覆盖率达94.2%,负氧离子达10万个单位/立方厘米以 上,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二是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据 科考,保护区内现有野生高等植物252科837属2582种,分别 占全省和全国的50.5%和7.7%;有陆生脊椎动物31目93科 221属360种,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56.1%和6.6%,保护区已成 为全球重要的天然种质基因库。三是群众环保意识逐渐增 强。通过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政策宣传、加大水源地执法检 查力度、开展水源地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当地群众环保意 识正逐渐增强。
(四)生态产品构成
一是物质供给类,包括林产品(闽笋、冬笋、森林蔬菜 等)、林副产品(红菇、香菇等)、优质水源、特色农产品 (脐橙、黄桃、油茶、大棚蔬菜)等;二是调节服务类,包 括水源涵养、清洁空气、自然景观、物种保育等;三是文化 服务类,包括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科普教育等。
(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例如当地群众通过销售自 家林场的红菇、香菇等生态林副产品实现价值,这是生态产 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二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价值, 例如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生态优势发展脐橙、黄桃、 油茶等特色生态农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价值;三是通过发 展生态旅游实现价值,例如赣江源镇依托赣江源漂流,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等,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并带动增收。
二、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保护合力有待形成
赣江源所在的石城县和瑞金市都已设立管理局, “一山 二主” “ 一山二策”为当前的管理局面,以致存在“各自为 战”及争资争项问题,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此外,自然保护区应由管 理机构统一管理。而当前赣江源保护区行政执法分属不同部 门,森林、林地和野生动物由林业部门行使行政处罚权, 水、耕地、渔业分别由水利部门、自然资源局及农业农村局 行使行政处罚权。而管理局只受地方林业局委托行使林业行 政处罚权,导致管理上协调困难,生态保护管理的合力有待 形 成 。
(二)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投入难以持续
目前,赣江源保护区内群众只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 然林保护补助,标准分别为27.62元/亩 · 年和17.85元/亩 · 年,这与森林经营收入相比,群众获得的生态补偿收入偏 低,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高。现有补偿标准未考虑 机会成本,加上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市场化多元化生态 补偿制度尚未建立,导致生态补偿资金投入难以持续。调查 发现,34.4%的群众有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诉求。
(三)生态产品类型偏少,价值实现路径单一
赣江源能持续供给并实现价值的生态产品只有林产品、 林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态产品类型总体偏少。调节服务 类生态产品如水源涵养及清洁空气等虽也能通过生态补偿实 现价值,但生态补偿标准偏低,价值实现程度不高。由于资 金不足、宣传包装不够等原因,源头文化宣传、野生动植物 知识科普、自然教育基地创设等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给也 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导致文化服务类的价值难以实现。
(四)生态优势难以转化,源头经济发展落后
随着生态保护持续推进,赣江源生态优势不断显现。调查发现,57.8%的群众认为当地产品品质更好了,56.7%认为 产品更好了,说明赣江源推进生态保护提高了生态产品品质 和价值。但当地除了漂流、民宿等旅游项目外,业态不够丰 富,商业不够活跃,游客数量不多。加上挖掘不深、宣传不 够,当地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 优势,源头经济发展落后,群众并未因生态资源禀赋而普遍 增收致富。调查显示,47.8%的当地群众家庭收入仍主要来源 于务工收入,在家务工群众月收入800元左右,外出务工月收 入3500元左右,当地群众的收入总体较低。
(五)群众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内生动力不足
为保护赣江源生态环境,当地牺牲了经济发展机会,并 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受群众认知水平、环保意 识等综合影响,部分群众在保护与发展中会选择后者,以致 出现错误的生产生活行为。调查发现,还有63.3%的群众在农 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也存在生活污水直排、家禽家畜散 养粪污直排等污染行为,当地农业面源污染依然存在。此 外,调查还发现,当地36.7%的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 业,因此林农要求对毛竹林生产经营的诉求强烈,保护与发 展矛盾凸显。
三、协同推进赣江源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国内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表明, 水源地应立足水资源水生态优势,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 树立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理念,通过保护“水环境”、盘活 “水资产”、量化“水价值”等举措,做活“水文章”、做 强“水经济”,加快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形成水 源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局面,真正实现保护与发 展协同共生。
(一)健全保护管理体制,加快形成保护合力
针对赣江源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执法协调困难、联动合 力不足等问题,应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探 索建立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加快形成保护合力。对于省内多头管理问题,建议成立市级保护机构;针对部门联动合力不 足等问题, 一是明确林业部门在生态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建 议将源头保护正科级单位作为县政府林长办的执行单位;二 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林业、水利、生态环境、农 业农村等部门的生态保护资源,统筹相关部门执法力量,实 现综合执法,增强生态保护合力。此外,浙江余杭区青山 村、景宁县,福建光泽县、永泰县等已探索搭建多方参与、 共同磋商的生态保护机制,形成了“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 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多赢局面,构建出了公益组 织、政府、村民、企业、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的可持续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水源地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 意识提高、乡村共同富裕等多重目标。因此,借鉴国内经 验,还应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水源地长效保 护机制。
(二)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实现资金多元投入
针对生态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投入难以持续等问题, 一 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 议省级层面安排水源地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及 生态补偿,并将资金分配与林长制河长制工作考核结果挂 钩,以形成对地方政府水源地生态保护工作的正向激励;二 是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水源地生态保护成本、受益范围等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遵循“谁保护谁受偿、谁受益谁补偿” 原则,探索建立上下游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水源地生 态保护动力;三是制定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源地生态保护的 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水源地生态保护事业,发展水源地 相关特色产业,用实现的生态价值反哺生态保护,探索符合 赣江源实际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丰富价值实现路径
国内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经验表明,优质生态产 品安全持续供给也是价值实现的关键。建议进一步加大生态 环境保护修复力度,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同时,摸清赣江源生态产品家底,建立生态 产品数据库,搭建交易平台,将分散的、零碎的生态产品通 过平台实现集中收储,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在此基 础上,借鉴国内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重点探索通 过市场交易模式和生态服务溢价交易模式等路径实现生态产 品价值 。
(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助力源头经济发展
福建永泰、江西樟树等市(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 表明,水源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离不开发展生态产业。物质 供给类生态产品可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例如,赣江源的 林产品、林副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可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 业实现价值,让生态资源不断释放经济价值和发展动能。为 此,在持续做好水源地生态保护基础上,积极培育市场经营 主体,实施生态产品品牌化战略,打造“赣江源”区域公共 品牌,推动生态产品增值溢价。 一是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 础,引入知名企业,生产品牌水产品、酿造白酒和发展生态 农业,延伸种植、加工等全产业链条,以市场溢价提高产业 附加值,做大当地经济;二是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深挖生态 旅游资源,做优以赣江源漂流为特色、以红色文化为依托、 以知青文化为名片、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的旅游业,打造出有 品质、有品牌的生态旅游项目,带动相关新业态,发展当地 经济;三是以源头文化为载体,增加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供 给,通过挖掘包装宣传源头文化,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引 流,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加人气和商业氛围,带动当地 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拉动当地经济。
(五)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激发保护内生动力
浙江丽水、福建光泽、江西抚州等市(县)水源地生态 产品价值实现经验表明,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了当地 群众增收致富,激发了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为 此,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收益共享机制,不断提高群众 收入水平,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提供持续动力。在此基础 上,转变当地群众观念,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由被动保护到自觉保护,促进水源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通过发展生 态旅游、科普宣教、森林康养等方式,做到物尽其用,推动 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使保护区 成为“两山”理论转化实践基地的示范。原文发表在《水与社会发展参考》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峻夤、李学荣、阚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水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乡村全面振 兴”背景下鄱阳湖流域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与 实践探索(23ZXSKJD4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经 济带新型城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相互影响及耦合协调关系 (72363022)、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部地区新型城 镇化与水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20232ACB203024)、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经济驱动中部地区水资源集约 安全可持续利用研究(22GL56D) 阶段性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