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算法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项目荣膺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05-17 19: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佳辰   阅读 43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院校动态

2025年5月,第十九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决赛落下帷幕。经院级初赛、资格审查、校级决赛等环节,来自山东大学法学院的“算法之治:算法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基于多维度社会调查”团队获得了“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组别校级一等奖的殊荣。

山东大学法学院“算法之治:算法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基于多维度社会调查”项目组由叶高芬教授、张海燕教授、赵志超副研究员、郑含博博士后联合指导,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新茹主持,硕士研究生仲凯、公政、韦惠程、刘佳辰、孙润泽,本科生姜芮雯共同参与研究。项目获得了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段君尚工作室和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的实践指导,以及中国科学院杭州高等研究院秦嘉宏团队的技术支持。

前期准备过程中,团队构建起了“实证调研+理论研究”的调研分析框架。项目调研横跨山东、浙江、内蒙古共三省九市,调研与合作单位包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杭州高等研究院以及淄博市周村区人民检察院、聊城市高唐县人民检察院等6家司法机关。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形成数万字调研报告。通过文本词频分析2839个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信息,揭示算法应用与监管现状;对 428件算法侵害案件进行司法案例实证研究,剖析算法侵害的领域、风险来源和侵害环节;对9件“算法侵害+公益诉讼”案件进行个案分析,探究公益诉讼在该领域的司法实践;对8份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梳理算法治理政策动态;还通过深度访谈检察实务专家和问卷调研1390份有效样本,了解检察机关支撑机制以及公众认知与态度。

研究发现,算法侵害具有技术性、跨领域性及衍生性等特征,现有私益诉讼、平台自治、行政监管、既有公益诉讼等规制路径均存在功能失灵。基于此,团队提出“风险预防+公共利益受托”的双核理论框架,构建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实体与程序规则。在实体规则方面,构建“行为类型+风险等级”受案标准和“过错推定+风险分担”责任承担模式;在程序机制方面,通过明确诉权主体、引入“初步证据规则”破解算法举证难题,并提出构建算法侵害的预防性救济机制,实现对算法技术的有效治理。

山东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竞赛,将其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大力抓、持续抓。为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学院不断增加赛事投入,广泛动员师生参与,精心策划,重点挖掘,推动学生团队投身创新实践,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算法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团队聚焦算法侵害这一新兴法律问题,结合民事公益诉讼实践,深入探讨制度优化路径,完善算法监管法律体系。未来,团队将继续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导向,聚焦社会发展与民生热点,将所学知识融入法治社会发展进程,作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法治新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