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寻舟实践小队开展多元交流活动深化船模制作工艺的交流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5-15 22: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咏鑫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行动准备

寻踪海丝文脉:拜访许路学者汲取研究方法论

近日,海丝寻舟记实践小队赴厦门沙坡尾拜访海洋考古学者许路。许路学者结合自身多年田野调查经验,系统阐释中国帆船技术史与船模研究的切入点。他强调研习船模最重要的是做好分类。交流中,新近应邀担任本团队学术专家的许路学者,向海丝寻舟记实践小队提供了许多珍贵文献资料,并鼓励队员以“小切口”切入研究,例如从各地级市的古船模技艺老师傅入手,分类出各地代表性船型。随后许路学者带领实践小队队员踏勘沙坡尾避风坞及周围街巷,追溯沙坡尾百年渔港历史,展现厦门港渔民及水上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图景。

访谈结束后,实践小队邀请许路学者参观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船模大师工作室”,与工作室赵晨林老师及实践队员展开深度交流。在古船模教学区,许路学者针对福建航海木帆船结构特征与工作室船模构件细节等问题,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证据,在现场进行专业解读。

探秘漳州月港追溯郑氏家族历史

团队来到非遗薯莨染帆技艺传承纺。薯莨染帆是沿海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以薯莨汁液为天然染料,赋予船帆防水耐磨的特性与古朴深沉的色泽。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将浸泡过薯莨汁的帆布反复晾晒、浸染,目睹布料从素白渐变为古铜色。“每一道浸染都是时间与自然的对话。”传承人介绍道,薯莨染帆不仅是实用技术,更承载着古代航海者征服海洋的智慧与勇气。

“船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微缩史书。”郑师傅一边展示一艘复刻的明代福船模型,一边讲述月港的辉煌历史,以及船模在传承航海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成员们专注聆听,不时用相机记录下精湛的技艺,深入感受传统工艺的温度。

从理论到田野的双向赋能

此次多元交流活动通过海洋考古学者指导、文献研习与实地考察,构建了“理论-实践-再研究”的闭环。队长陈咏鑫表示,从沙坡尾到漳州月港的跨地域调研,不仅拓宽了海丝文化的认知维度,更提升了船模制作技术的实操能力。“唯有深入历史现场,才能触摸航海文明的鲜活脉络。”未来,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助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咏鑫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9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