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毕节的“地球彩带”百里杜鹃景区,一群大学生用脚步丈量花海,用数据解码旅游发展密码。花漾百里团队历时四个月,三次深入景区实地调研,通过文本挖掘、结构方程模型、聚类分析等科学方法,为这座世界级旅游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三次调研:从数据解码到精准破题
“第一次走进花海时,我们被万亩杜鹃的壮美震撼,但也注意到旺季拥堵、淡季冷清等现实问题。”队长李宁馨回忆初访经历。2025年1月至4月,团队先后三次深入景区:首次通过爬虫技术抓取2115条游客评论,结合线下访谈构建游客满意度指标;二次调研聚焦数据补全,针对交通动线、服务设施等细节展开深度观测;三次带着包含2万余字分析的报告向管理部门汇报,提出的“花期动态播报系统”“四季体验产品”等建议当场获采纳。
调研背后是严谨的方法论支撑:通过K-means聚类将游客分为“景观偏好、度假享受、文化体验、健康疗愈”四类客群,发现18-30岁青年与51-60岁准退休群体是核心客群;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揭示淡季游客“规避人流、价格敏感、追求优质体验”的特征,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对比荔波小七孔等景区,提出 “AISAS传播模型”,直指百里杜鹃线上营销断层、品牌IP不突出等问题。
三大痛点:从游客差评到发展机遇
调研报告揭示了景区三大核心痛点:首先,花期日接待量峰值突破8万人次,核心区域拥挤、观光车调度低效、基础设施匹配不足,导致游客体验下滑。数据显示,“交通拥堵”“排队时间长”在负面评论中占比达32%。其次,尽管自然景观吸引力突出,但民俗体验、森林康养等业态开发不足,仅25.11%游客关注温泉度假,12.78%选择健康疗愈,特色服务供给与多元需求存在缺口。最后,非花期游客量不足旺季1/5,调研显示,68%游客认为淡季“活动单一”,52%期待门票折扣与联票优惠,暴露出淡季产品设计与营销的薄弱。
破局之道:从数据洞察到落地实践
针对痛点,团队提出“管理提质、服务造血、宣传破局”三大策略:
首先,智慧调度破解旺季拥堵:建议“花期动态播报系统”,通过公众号、景区大屏实时更新各片区花开进度,用红黄绿三色标注客流密度,推荐“错峰赏花路线”;增设移动式生态卫生间、临时休憩点,组建“杜鹃志愿队”疏导人流。
其次,四季产品激活淡季市场:开发“花海+民族文化”深度体验项目,如彝族“祭花神”仪式、苗族蜡染工坊;推出“冬日杜鹃养生节”,整合温泉康养、森林疗愈资源;设计“花语集锦”淡季集章活动,游客打卡指定景点可兑换旺季优惠,用“体验式营销”拓展淡季客群。
最后,文化IP重构传播矩阵:打造“百里杜鹃四维体验带”,串联索玛花桥、五彩路、彝山花谷、醉九牛等特色节点,形成“视觉+文化”双重记忆点;借鉴荔波小七孔短视频挑战赛经验,发起“我为杜鹃写诗”UGC活动,鼓励游客创作诗词并配乐传播,构建“游客共创—社交裂变”的传播生态。
从调研报告到景区变革:让数据“开花结果”
这份凝结着907份问卷、2115条评论分析的报告,已转化为景区实实在在的改变,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团队提出的“景城乡融合”“四季经济”等理念,正融入景区总体规划,助力贵州从“花季游”向“全季游”跨越。
“旅游调研的价值,在于让数据说真话,让建议能落地。”团队成员们表示,从满山杜鹃的观察者到旅游升级的参与者,他们见证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当数据分析与景区发展同频,当青年智慧与地方振兴共振,万亩花海的绽放,便有了更持久的动力。
如今的百里杜鹃,正沿着调研报告勾勒的路径悄然蜕变。这群大学生用行动证明:在文旅融合的新赛道上,科学调研与创新思维,正是破解季节性景区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当“地球彩带”遇上“数据密码”,一场关于全域旅游的精彩蝶变,正在黔西大地徐徐展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振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