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团队赴宝鸡长寿沟垃圾填埋场调研:倾听基层声音,共绘绿色方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彧冉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4月8日讯(通讯员 王彧冉)2025年3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团队,赴宝鸡市硖石镇长寿沟垃圾填埋场开展调研。通过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走访周边村民,团队聚焦封场后生态修复的基层实践,收集多方意见,为后续制定生态环境改造设计方案奠定基础。

镇政府访谈:生态修复的“持久战”

在硖石镇政府会议室,宝鸡市硖石镇书记侯宏昌向学生团队展示了长寿沟垃圾填埋场的治理历程。“封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长期维护。”他指着办公桌上厚厚的治理台账说道。据其介绍,镇政府近年来通过争取专项资金实施覆土绿化、渗滤液处理等工程,但受限于基层技术力量,部分修复效果尚未达预期。

“比如边坡复绿区域,初期种植的苗木因土壤条件差出现枯黄,后来改种紫穗槐等耐旱植物才逐渐稳定。”侯书记特别提及,镇政府正计划与高校合作编制系统性生态修复方案,“既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为未来土地利用留足空间”。团队成员王彧冉注意到,会议桌上摆放着《长寿沟片区生态规划草图》,图中标注了“科普展示区”“生态监测点”等设想区域。

图为宝鸡市硖石镇政府

村民走访:期待与担忧交织的“新土地”

“以前垃圾车一过,路上全是黑水,现在沟里终于能看见绿色了。”在填埋场西侧的西沟村,村民刘桂芳带着学生走向自家菜园。她指着远处覆满绿网的山坡说,封场后最明显的变化是蚊虫减少,但村民对修复后的土地仍持观望态度,“听说这里要改造成绿地公园,要是真能实现,咱村说不定还能发展点小生意”。

在填埋场覆土区边缘,村民赵建国向团队展示了新翻垦的荒地。“政府说这地安全了,我试着种了些小麦,长势还行。”他蹲下身拨开土层,几株嫩绿的草芽从褐色的土壤中钻出,“但大伙儿还是不敢种粮食,怕有看不见的污染”。团队成员陈幸枝记录下村民的顾虑:“后期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农业生产的可行性,才能让村民真正安心。”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村民

学生实践:从田野调查到方案设计

调研期间,团队累计访谈镇政府工作人员4人、村民23户,整理出“修复区与村庄衔接不足”“生态效益转化滞后”等核心问题。在填埋场覆土绿化带,队长王彧冉发现新栽植的绿化带间夹杂着零星垃圾,“封场时未完全清理的杂物可能影响植物生长,这提示本团队在设计方案中需强化场地预处理环节”。

指导老师丁教授全程参与指导调研,他强调:“设计方案不能停留在图纸上,必须回应镇政府的运维难题和村民的实际需求。”例如,针对镇政府提出的“后期管护成本高”,团队计划在方案中融入“低维护乡土植物群落”;针对村民关切的土地安全问题,拟增加“土壤改良示范区”等模块。

后续计划:以专业设计连接生态与民生

目前,团队已完成调研数据分析,进入方案设计阶段。据项目负责人王彧冉透露,方案将包含三大核心板块:

1. 生态安全基底构建:通过土壤改良、植被群落优化提升场地自愈能力;

2. 功能空间活化:规划徒步观景廊道、沼气发电展示区等复合功能空间;

3. 社区共建机制:设计“村民养护合作社”“生态监测志愿岗”“研学基地”“农家乐”等参与平台。

团队计划4月底前完成初步方案,还将制作通俗易懂的《生态修复知识图解》,帮助村民理解技术措施背后的科学依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训练项目宝鸡市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改造研究团队供稿)

2025年3月30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彧冉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